APP下载

民办高校数学类课程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

2018-08-11盛春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分类教学创新人才培养

盛春红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我院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及实践为依据,探讨了民办高校数学类课程分类教学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通过开展数学类课程的分类分层次教学,通过深入持久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在质量工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和综合效益。

【关键词】数学类课程 创新人才培养 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O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043-02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由此不难看出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使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民办高校746所,占25.6%。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的研究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数学教育教学作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数学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后劲影响重大,受益面甚广。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好数学工具学科的作用,为民办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我院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及实践为依据,探讨了民办高校数学类课程分类教学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通过开展数学类课程的分类分层次教学,通过深入持久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在质量工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和综合效益,并得到广泛好评和推广应用。

二、改革内容

为了着力解决民办高校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分类教学方案,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通盘考虑、有序衔接。具体措施:

1.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高校更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与创新型。应该把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科学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复杂竞争环境的创新实用型人才,通过既注重专业知识培养,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升,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具有符合国家期望、社会需求、个人成才愿望的一致性。

2.设计分类教学方案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分类教学方案,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通盘考虑、有序衔接。主要做法有:

(1)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设置为基础模块。它的主要特点是满足了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需求,在授课对象上有所区别,按照不同专业对数学课程的需求,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分类教学,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将数学类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更紧密的衔接,满足学生后续课程学习中对数学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效果。

(2)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设置为应用模块。民办高校中不乏学习刻苦、富有进取精神的优秀学生,通过组织、培训、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创杯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创青春”等比赛,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这些学生脱颖而出,让学生的优秀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创新研究,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地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完善分类教学评价标准

高等数学教学要求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创新,提高素质”为原则,以“能力为本位”为教学理念。因此,完善分类教学评价标准很有必要。我们采用期末基础知识考查、全程知识应用考查和课堂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每学期将数学实用型论文的撰写纳入考核范围,进一步推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建立健全奖励机制

对学生竞赛获奖情况在学期末进行统计,给与适当的加分等奖励政策,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确保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效果,为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三、取得成效

1.将数学类课程的分类教学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之中,基础教育与专业拓展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分类教学,使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不断拓宽其专业视野,具备其专业眼光,培养其专业敏感性,从而为学生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奠定坚定专业基础。

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数学类课程的分层次教学实施中,极大地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要求的同学对数学课程的学习需求,切实推进了民办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3.在培养与造就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把加强与改进学校课程设置与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素质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课程设置体现了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职业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突出了实用型,彰显了创新性。

4.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精心的设计,使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不断拓宽其专业视野,具备其专业眼光,培养其专业敏感性,从而为学生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奠定坚定的专业基础。

5.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源、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创建“互联网+”的教学平台,通过竞赛重构教学模式和实训体系,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产教融合,促进创新及实用型成果转化。

通过探索数学类课程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用并积极的进行改革,使国家期望与学生个体成才愿望、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有了有机衔接的实现路径,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再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是真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可操作且有效。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续)[J].章建躍.数学通报.2005(07).

猜你喜欢

分类教学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计算机基础“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