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语文的初心,提升学生的成绩
2018-08-11梁真梅
梁真梅
【摘 要】语文课教给学生的不该仅仅是一种知识、一种技能,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心理的融合。教师要巧用多种形式,把情感渗入教学,把快乐灌注课堂,让语文课堂绽放初心。学生学得活,学得轻松,学得有趣,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语文成绩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不忘初心;提升成绩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每个班级里都会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语文学科的后进生,其日常表现就是不喜欢语文,不喜欢读书,最讨厌习作。但现在的孩子挺聪明的,极少有智力缺陷。聪明的孩子却学不好语文,这是怎么回事呢?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巴金先生也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培养语感,就应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读”,是一种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的活动,是直接感受语言的基本方式,它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语感的必经之路。
一、想入“飞飞”读教材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情感丰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最好范本。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就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让书面语言的刺激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在“读”中获得语感的提高。但后进生往往不喜欢读书。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他们感受读书的乐趣。
首先要让他们大声准确地朗读所学的课文,直至能够流利地朗读。老师要仔细听,及时纠正字音。教师还要多多范读。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教师读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发起学生认真读书的欲望。可以经常在课堂上抽读,想方设法地表扬他们读得好,并酌情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长此以往,孩子们就能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了。
然后,最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教会他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这是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最为有效的读书方法。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的过程,而且是學生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通过朗读去感受、体验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让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与生动具体的画面相结合,以此来帮助他们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加情感体验,从而去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感受语言。
二、不拘一格写笔记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海量阅读的好处,都会引导孩子们多读好书,以积累语言。但小孩子读书往往是走马观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能锻炼思维能力。所以老师必须培养孩子们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教给孩子们的读书方法是“三读法”:一读思主内,二读圈勾注,三读好词句。就是把一篇文章读三遍,读第一遍的时候就思考主要内容,读第二遍的时候勾出好词佳句和在感触深刻时写批注,第三次就只读做过记号的文字。最后把主要内容和好词佳句抄写下来。这样做,就算是巧立名目强迫孩子们积累语言吧!
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对单一的读书笔记形式产生厌倦心理。老师可以变换一下形式,比如:摘抄式、图画式、心得式、仿写式、续写式等,以增加新鲜刺激。还可以用名人的故事强化写读书笔记的意识。比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用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的故事渗透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鼓励孩子们把“安逸出懒汉,逆境生英雄。”“读书百遍不嫌多,遍遍都有新收获。”等励志格言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激励自己坚持阅读积累。
渐渐地,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坚持下来了,孩子们的语感也越来越丰富了。
三、个性演讲培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差生往往不喜欢上语文课。一节课下来,常常感到头晕脑胀,昏昏欲睡。要想调动起这部分孩子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必须在每节课前给他们注入一针“兴奋剂”。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组织一些趣味活动,使孩子们能以饱满的热情上完每节语文课。我让全体学生轮流上台进行三分钟演讲,内容由学生自定,可以解读名言警句,可以说说新闻,可以讲一则笑话,也可以读一篇佳作,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这些活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扩大阅读面,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语感也得到了提高。
在三分钟后的上课时间里,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对老师的问题是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有些同学说:“有时我课前心情或者精神不好,经过三分钟的课前演讲,情绪马上兴奋起来,使我能精神饱满地上完语文课。”为了台上那短短的几分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孩子们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搜集材料。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演讲的材料,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分钟演讲活动启发了孩子们的心智,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四、想方设法来表扬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学生一旦受到了赏识,就会受到鼓舞,产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后进生往往缺乏自信,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要常常抽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以此不断提醒他们上课不走神。哪怕是回答得语无伦次,也要针对答对的部分给以表扬。利用发表扬信等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因为没有微不足道的成功就不会有惊天动地的成功,成功激发自信,自信孕育更大的成功。
五、不忘初心得始终
语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厚积薄发。渐渐的,渐渐的,脑子里储备的语言多了,孩子们就会揣摩到习作的一些表达方法。我曾教过一个孩子,她是四年级才转入我班的。刚转来时不喜欢语文,基础很差,习作语无伦次。我耐心地引导,一年后,她有了很大进步。一次,她写了一篇日记——《我家的猫》,文中写到:“我家有一只刚生下三十天左右的小猫……一次,我想训练这只猫捉老鼠,就把它放在一个老鼠窝前,再放了一些面包渣。没想到老鼠出来了,看见猫,刹那间吓呆了,趴在那儿一动不动。可小猫却也盯着老鼠浑身发抖。别人都说老鼠怕猫,原来我家的猫怕老鼠啊!”文章虽然短小,却抓住了小猫见到老鼠那一瞬间的反应,写出了小猫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读后使人忍俊不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孩子已掌握了一定的表达技巧。后来,该生的习作——《母亲》还被《当代小学生作文精萃》杂志评为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