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探究,以探释悟

2018-08-11周丽梅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3期
关键词:空白点祥林嫂文本

周丽梅

探究,顾名思义,就是探索研究。探究应用到中学阅读教学中,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探索研究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和情感。那么,在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通读文本,于有疑处存疑

学生初读文章时,往往会碰到很多疑词难句,譬如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这个时候,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去翻字典、查资料获取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的最低层次。如果在这个阶段教师都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那探究性阅读只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去获取新的知识。教师要引导他们借助资料,逐步解决初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初读时争取把文章读通、读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探究打下堅实的基础。

第二,精读文本,于无疑处生疑

学生通读文本以后,除了不会读的字词之外,可能觉得没什么疑问,好像没什么不懂的。如果满足于不求甚解,那就领会不了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意蕴,但如果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思路、主旨、意图、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问题就出来了。然后,自己主动地查找资料,深入地思考问题,从文本出发逐步解决所有问题。例如,在教鲁迅的《祥林嫂》这一课时,引导学生问:“祥林嫂是谁?”“她是怎么死的?”“又是谁杀害了她?”“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是谁?”“要拯救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我们需要做些什么?”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产生,随着问题的一个比一个深入,我们的探究式学习也在不断地深入。

第三,研读文本,于有疑处解疑

学生在产生这些疑问以后,我们不能直接灌给学生答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答案,如果不是学生自己去获取问题的答案,那探究性阅读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毫无生机。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逐个解决这些问题呢?

其一,教师要留够探究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产生了一连串疑问,要逐个解决这些疑问,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很多教师为了抓紧课堂时间,人为地缩短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一个问题提出不到几分钟,就要求学生回答。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学生的思维还没进入状态,谈何感悟呢?因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时间,放手让他们充分地自主阅读,深入地思考。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刻。

其二,教师要教给探究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直接提供学生问题的答案不如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答案,只是一个问题的答案,问题一旦改变,学生就措手不及;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求答案,真正受益一辈子。探究的方法很多,在此我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其一,从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段进行探究

阅读教学中,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段往往是“题眼”,对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开启学生的智慧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反复探究,借此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进行探究,围绕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其二,从文章空白点进行探究

文章的空白点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内化情感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空白点,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鲁迅的《秋夜》这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几句话,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文章的空白点,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去填补“空白”。“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感觉是如此的单调,隐约反映作者内心的孤独。

其三,让学生交流探究成果

“语文活动中的探究,是一个不断生疑和解疑的过程,期间获得的新知、提炼新说将给学生带来巨大达到喜悦和成功的体验,带来被教师和同学所欣赏、所褒奖的荣誉感和自我实现感,这些无疑可称为‘学习的享受‘生命的享受,尔后伴随岁月流逝而积淀起来的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和热情,将构成其持续学习、永不懈怠的动力源泉,促使其长远的乐学和爱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成果,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在交流讨论中,相互增长知识,获得智慧。同时,教师对探究成果要进行评价,对于独到的见解、看法要予以极大的赞赏;对于偏离主题的错误看法,教师在肯定他们敢想的基础上要及时引导。

第四,赏读文本,于质疑中释悟

反复品读文本,对文本中作者的见解、观点提出评判之后,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赏读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生发出一系列的感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感悟人生,真正领会文本所要传达的意蕴。如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课时,文中作者有一段诠释生与死的富有哲理的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仔细品读这一段话,我们就会明白死对每个人来说是必然会降临的,我们不必过早地迎接死的到来,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活得更有价值,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无限的人生价值。这样,我们的探究性阅读就上升到了一个至高点。

猜你喜欢

空白点祥林嫂文本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作文起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