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板书看课堂
2018-08-11戈爱峰
戈爱峰
板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以书面语言或符号进行表情达意,教书育人的活动。一个良好的板书就是一份良好的微型教案。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份板书直接体现了老师的教学追求,直接体现当堂课的教学目标。细细品味板书一番,可以发现很多板书的共同点是:出示课文关键词的将课文的内容呈现出来,再提炼几个词语将中心思想呈现出来。总的来讲我们的课堂还在概括文本内容和揭示主题思想上徘徊。面对一篇课文,只问“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而不去问问“为什么作者要告诉我们这些”,“作者怎样告诉我们这些”是不够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的课堂追求和二十年前的课堂追求并无不同。
“我们现在通常见到的是”爬课文。就是老师领学生一段一段读课文(读出感情来),边读边讨论,边感悟,中间夹杂一些录像和学生的表演……“爬课文”实际说明教师只能跟着课文的思路走,既没有自己的思路也没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王晓春.《语文课如何是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145)
因为要“爬课文”,所以课文的文体特色被淡化,不管是散文还是诗歌,不管是剧本还是说明文,都无限趋同于记叙文。例如以下板书:
把铁路修道拉萨去
难 不畏惧
地质差 多次爆破
温度低 增温
实地观察,发现规律
缺氧 建制氧站
(裴海安主编.《名师同步教学设计 小语五年级下册》 山西教育出版社,P24)
从这个板书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目标。这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可以知道或者说老师希望学生可以知道修建青藏铁路时,遇到了种种困难:地质差、温度低、缺氧。但是筑路工人并不畏惧困难,采取多次爆破、增温、实地观察,发现规律和建制氧站的方法克服上述困难。顺带,也许学生可以升腾起对筑路工人的崇敬之情。一节课下来,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附带产生了一种情感,顺带学了一下字词、讨论了一番、思考了一番,放声地阅读了一番。不得不说,这节课的目标值得商榷。
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把记叙的事件陈述出来还说得过去,但是教学诗歌的时候也将事件陈述出来,就很值得商榷了。
童年水墨画
街头(闹市苦读)溪边(欢快垂钓)江上(游泳嬉戏)
(裴海安主编.《名师同步教学设计 小语五年级下册》 山西教育出版社,P64)
从这个板书来看,教者列出了诗中的事件:闹市苦读、溪边垂钓。江上游泳。看板书,我们看到的是一篇记叙文的段落大意。作为诗歌来讲,苦读也好、垂钓也好、嬉戏也好,那是意象,重要的是粘在这些意象上的情。诗歌中的事件是不能也不应该被当成日常的事件来评说的。
不得不说,从板书来看,《童年水墨画》的教者设定的教学目标严重偏离选编者的意图。
现代诗如此,古诗词也如此,经常被记叙文化。例如:
古诗词三首
茅屋 溪上 青草
清平乐村居 幸福、快乐
锄草 织鸡笼 剥莲蓬
(《鼎尖教案 人教版 语文五年级下》,延边教育出版社 P40)
再如《女娲补天》一课的板书:
女娲补天
拯救人类
求神灭火 不辞辛苦 舍己为人 了不起
找石补天
这一板书侧重于课文内容的概括。但是,通过板书可以看得出整篇课文的结构和脉络也看得出老师对中心思想的提炼是什么。可以断定,这节课老师主要是想带领学生读一个故事并从这个故事中得知女娲的伟大。顺带也将课文的行文结构呈现出来,让学生顺带模糊的感知了一下。
教学一篇课文主要追求的是不是读懂内容再提炼中心思想?答案肯定是:不!
学生没有可能读不懂用白话文编写的课文内容,读了课文也没有可能受不到思想上的教益。就算读起来有难度的课文,那也不需要用足足2节课才能弄懂。把板书写成这样,恰恰体现了语文专业知识的遗失和两个跑偏:过度解读文本内容和过度思想教化。
语文本身绕不过的的人文因素,讓课堂教学很容易跑偏。《去年的树》不免以小鸟守信、重友情、甚至是环保为教学主线。像《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钓鱼的启示》、《落花生》这一类启示性很强的文本就更不得了,越看越像思想品德课。甚至是《新型玻璃》、《鲸》这种说明性的文本也很容易往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要有发明新事物的追求这个方向跑。一节课上完,这种思想上的教化成为课堂设计的主线,读书也好、品味也好全是思想教化的附属产品。很少老师从语言形式、表达方式角度启发学生去思考。
正如王晓春老师所说:“我感觉我们多数教材编辑者和教师的思路是一样的,他们都侧重在感动人这一点上着力。于是语文课就难免成为煽情课,当年是煽政治之情,现在是煽道德之情或人类的普遍之情。”
王晓春.《语文课如何是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55
对课文的顶礼膜拜,中规中矩的反复诵读更是让学生在反复咀嚼课文内容中中浪费了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