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2018-08-11崔永杰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的教材

崔永杰

语文是人文性最强的学科,也是是美的文化载体,教材所选范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谋篇布局各有千秋、遣词用语十分考究、作者文笔风采各异、文章视角独具匠心……

语文课堂,就是这一美的文化载体的传播舞台和唤醒空间,它要让学生睁开文学的眼睛,唤醒灵动的耳朵,它汇聚了美又传送着美,它承传了美又呼唤着美。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聲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这种力量,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之所在。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美起来呢?

简单地说,就是要深入挖掘课文范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渗透美育,实现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正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获得美的感染,美的熏陶,美的浸润,美的启发,美的成长。具体地说,就是老师在解读、使用、驾驭教材的时候,要精心提取教材中的“美”的成分,对学生施加“美”影响。“一枝一叶总关情”,语文老师不仅要反复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准确吃透教材,还要用儿童美学的眼光去审视教材、解读教材、使用教材。“情人眼里出西施”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审美是有区别的。我们还要尊重个体认识,尊重不同孩子对美的理解,不强加自己的认识给感知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孩子,还孩子本真的对美的追求和憧憬,实现对全体学生审美素养的涵育和尚美人生的奠基。

一、以情引美,引导学生发现美

语文课其实就是一个丰富饱满的情感教育的大世界,它纵横千古,绵延万里,广袤美丽,多姿多彩。既有黄山、漓江等山水风景的赏心悦目,又有《贱卖海张武》等生活故事的回味无穷;既有《花边饺子》中母爱的伟大,也有《父爱的高度》中父爱的深沉;既有邱少云、刘胡兰等不平凡人物的荡气回肠,更有《鸽血染红的求救信》中动物的伟大。不要以为只有快乐的东西才会给你享受,体验痛苦和磨难的情感更能让人感受幸福是什么,体验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作为精神财富的拥有,也是一种享受。“这些不同形态的人生图像,虽是经过作家个人创造的,却富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价值,即文化精神。特别是经过作家的审美选择和艺术裁决之后,那些被肯定的与被否定的文化价值以及尚待探索、追求的文化价值,都会形象生动地、饱含激情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美感中思考和向往。学生通过享受文学文本中的各种“人生图像”,不仅可以在比较中悟出自己应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而且也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建构自己的文化生命,从而能够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课堂上,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轻松、愉快、顺利、高效,可以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美促行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以美的法则来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及知识的呈现形式,使学生感受、体验到教育教学内容的美的因素,感受到美的情绪,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

二、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挖掘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高尔基也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形象的语言,这种语言也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可以陶冶思想情感,进行审美教育。教材中有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春天的声音》、《美丽的小兴安岭》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我把这些佳句、好段叠出来,让学生细细品味,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美,如《春天的声音》“青蛙在水田里放开喉咙……”“蜜蜂在花丛中哼着小曲……”通过这些佳句好段的赏析,诱发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而派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又通过这一系列的赏析活动,学生全身地投入大自然中的“美”中去了。

三、利用图片、音乐引导学生理解美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自然、社会生活基础上,经过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运用作品中优美的自然环境、典型人物的高大的形象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憎恨,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并在学生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进而升华至精神美的境界。在教学课文时,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受到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的“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在执教《巫峡赏雾》时,我上网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一开始就给学生描绘一幅迷人的“轻纱雾”,创设一个“仙境般”特定的审美情境。借此触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置身在巫峡的雾的美妙景色之中,兴味盎然地带着一种憧憬去捕捉和领略巫峡各种雾的独特风光,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境美,进而产生美的熏陶。再如:《赛龙舟》一文中,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比赛场面的热烈,我为学生配上一段《相信自己》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入情入境,感受团结的力量,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美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专用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俗话说:先声夺人。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这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也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艺术功底,需要较高的技巧。另外,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朗读。如跟读学读,分角色朗读,竞技性朗读,集体诵读,重点句吟读等。在朗读中品味课文,体验艺术魅力。朗读是优化形象思维和审美感悟的过程和手段。只有通过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融入了阅读主体的美的理想和美的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才会有招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才会有文思如流,注入笔端,鲜明形象,翩然而至,深邃义旨,豁然心会的境况。

五、领悟意境,引导学生创造美

意境是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反映,它是由生活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熔铸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认真揣摩作品美的意境,产生情感共鸣。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故此,在教学中,必须完成“转换”“补充”“再创造”过程,把文字符号转换为立体的、新鲜的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明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起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意境壮阔,场景宏大。要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词所饱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感受革命领袖崇高、博大的胸怀,就要引导学生捕捉词的意境,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在揣摩词的意境时,引导学生想象着作者站在陕北的袁家沟眺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而如何满怀激情地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体会作者在大雪纷飞中,联想到天晴后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景象;由此再进一步体会作者从历代帝王,联想到今天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描写的内容再现了出来,不但感觉到了美,而且创造了美。

总之,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美的因素。让语文学习成为孩子们的欢乐,成为他们精神上的需要吧!让美在幼小的心灵绽放吧!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感受美的感动,感受美的震撼;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我们享受课堂,享受生活;让语文课堂美起来,我们拥有了深刻的思想,独特的感受;让语文课堂美起来,相信语文教学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美的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好美的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