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语篇结构教学中的实践

2018-08-11汪慧颖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高中英语

汪慧颖

【摘要】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入自主学习的模式。其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与“启发式”教学模式相比,其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求知、探究、应用、创新,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该教学方法非常适合运用于高中的英语阅读语篇结构教学中。目前,许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仍采用传统方法,教师往往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释,缺乏深层的整体理解;课堂往往以语言知识讲解为主,过分强调单词和语法,割裂语篇,缺乏高层次思维的训练,学生一味忙于做阅读理解题,使阅读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本文旨在探讨运用导学式教学方法,从语篇分析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篇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 篇章 导学式教学 语篇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020-02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近三年的全国高考英语测试卷,各题型都有一个一致的考查重点: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结构及深层的理解,考试重难点的转变决定了高中阅读教学方式的改变势在必行。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发现导学式教学方法很适合这一课型。

二、理论基础

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Skehan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只有语篇教学,才有利于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语言使用的环境既包括语言方面的知识,也包括文化背景、语篇、认知等方面的知识。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求学习者从其层次结构及内容上入手,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 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同时逐步地培养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口笔头)交际能力。

运用语篇分析进行阅读教学主要指:从篇章的整体出发,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导学生越过逐词辨认和对译阶段,直接进入篇章的理解分析,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改变过去“自下而上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然后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掌握文本的主题,然后再去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基礎语言现象所表现的交际功能,并从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掌握基础语言现象。另外,语篇与语境不可分,语篇单位教学要立足于上下文、交际背景和文化三维之上,三者互依互存,故语篇教学必然是立体的。

三、导学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语篇结构教学中的实践

近年来我校领导及各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到各个学校进行了学术交流,回来后,讨论决定了在我校实施利用导学式教学法进行“理想课堂”教学改革。三年来我将导学式教学法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语篇结构教学,形成了高效的“导学、导讲、导练、导思”的“理想课堂”教学方式。

1.学案设计:学案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主要凭借,其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应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这三个部分。因此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依据了学习目标、课前活动、课堂教学、知识梳理、巩固练习、知识链接和师生感悟等几个板块。例如:在课前预习的学案设计中,我通过有效的导入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以引出全文大意,初步构建语篇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读者在阅读时,头脑中已储存的与读物有关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与保持。所以语篇教学前,我们必须激活学生头脑中有与文章相适应的语言及文化背景等知识,来引起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和激发他们的认知图式。学生对将要阅读的材料进行整体预测,对于下面所进行的阅读活动具有铺垫作用,所设计的读前活动必须不拘泥一种形式,包括图片,视频,头脑风暴等等。 2.学生分组:根据各班的实际人数、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差异等,以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主持本小组的活动。通过学生分组形式,将教师的阅读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转变成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3.引导自学: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精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查字典或查阅教学参考书或浏览网页,培养学生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查询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加深了对阅读文本的整体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4.交流展示:交流展示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的过程,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的过程。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采用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一个阅读过程,采用skimming;detailed-reading和post reading三个环节,既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又能兼顾细节。课堂中,在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逻辑发展、行文布局的过程中,学生修正课前自主阅读形成的对文章结构模式结论,使阅读理解更准确合理,脉络更清晰。我常向学生提供关键性词语,让学生通过缩写、改写、复述课文等形式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知识反馈,也使学生对整个语篇的脉络有更准确的把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对正确完成课后理解题有很大帮助。此外,鼓励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判断和推理,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鉴赏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总之,导学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语篇结构教学中的实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阅读习惯,扩大了学生阅读面,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加强了语篇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文源.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3-44.

[2]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高中英语
基于互动模式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有步骤,分阶段,有效实施高中英语写作训练
论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展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高效之路的探索
基于微课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