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感悟式教学法
2018-08-11谢水庭
谢水庭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悟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211-01
一、形象感悟法
形象感悟是讓学生遵循阅读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形象为媒介,以感悟为主要方式,达到对作品思想情感意义的把握,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紧抓“背影”形象,引导学生感悟。
1.抓重点词句,初步感知形象特点。作者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做了具体细致的刻画。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出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如“蹒跚”、“探”、“攀”、“缩”等,感受父亲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的艰难形象,初步体会爱子之情。
2.联系全文内容,整体感受形象内涵。“背影”形象在文中出现了4次:它是艰难逆境中苦苦挣扎的背影。它是虽身处逆境,却一如既往,无微不至关心儿子的背影。它是车站离别时依依不舍的背影;它是“大去之期不远矣”时依然惦念儿子的执著背影。
3.体验全文情感,深刻感悟形象意蕴。文中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体验,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背影”形象中凝聚的只是父子之情吗?
二、结构探悟法
结构探悟是让学生在探索结构与内容的关系、结构的作用、结构的个性特征及象征意义的过程中,领悟结构的奥妙和丰富的魅力。如教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我抓住这篇短篇小说独特的艺术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探悟。
1.感受结构形式,醒悟结构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学生阅读课文,很容易误认为卢进勇就是主人公。因为从文章的篇幅结构看,卢进勇始终贯穿全文,所用笔墨也最多,而无名战士只在全文的中间部分出现。
2.置换比较,领悟结构妙用。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卢进勇与无名战土的出现位置进行置换,重新安排文章的结构,再和原文比较。
3.联系生活观,探悟结构的象征意义。作家的生活观与艺术观是紧密相联的,只有了解了作家的生活观,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家的艺术观。
三、人生经验创悟法
当读者以自已的人生经验去参与创造时,就会和作品的思想情感达到一致,产生共鸣。读者通过共鸣真正把握作品,作品因为共鸣而发挥审美教育作用。如鲁迅的《社戏》时,充分引导学生用人生经验进行创悟。
1.营造创造氛围围,激发创悟情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学生胸中的情弦,是学生进行创悟的好前提。教学时,首先设计这样的导语:提起童年,那是多么美好的字眼,那是多么难忘的生活!童年的天真烂漫,童年的无忧无虑,重年的自由自在,值得我们水远怀念!然后,播放著名校园歌曲《童年》,优美欢快的音乐旋律使学生沉浸在重年的美好之中,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悟的兴趣和情感。
2.反复感受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发生活联想。文章生动描写了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同时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重年伙伴的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教学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精彩的段落,利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对自己的重年趣事、童年伙伴产生联想,从而在鲁迅的《社戏》里读出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
3.体验人物心理,融发情感共鸣。《社戏》的真实感人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细城的心理描写,它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活动,逼真地展现了童年时人所特有的真实自然的心态与情感。教学中请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我”的心理活动:看戏前的企酚,看不成戏时的焦急,看戏途中的愉快。轻松,看戏过程中的等待、失望与无奈,看戏后归航的欢畅、轻快“…”在角色体验中,学生从鲁迅的《社戏里读出童年真实自我的影子和作品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持久的审美偷悦。
四、语言品悟法
语言品悟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方法,在感受、体验、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悟语言的思想情感内涵及艺术效果。
1.比较中体会。如《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说,“我……我……”韩麦尔先生究竞想说什么而又终于没能说出?此处不妨让学生把韩麦尔先生想要说的话一一添加上去,比较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2.联系中揣摩。如《背影》开头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一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其中的“最”字,只有让学生联系“背影”中所蕴的于丝万袋的爱子之情及“我”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的感念之情,进行揣摩,方能领悟“最”字的含义。
3.体验中品味。如《记一辆纺车》中的生动的比喻句,让学生体验熟练的纺手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时的心情,自然品味出“成熟了的肥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意义。
4.朗读中感受,如《安塞腰鼓》一课,文章气势恢宏,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排比激昂,节奏强烈,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跟上作品的节奏,自然会感受到文章所表现的激荡生命和磅碱力量。
五、想像渐悟法
想像渐悟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按照想像从再造想像到创造想像的过渡规律,让学生在充分的想像中逐渐领悟作品的思想意义,情感内涵。
1.再造想像,感受思想内涵。《石壕吏》教学中,让学生对诗句展开再造想像一根据“有吏夜捉”想像当时兵荒马乱的战争环境,根据“出入无完裙”想像老妇人一定衣不蔽体的贫困生活,根据“独与老翁别”想像诗人与老翁告别时,切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的悲愤场面。
2.延伸想像,体会思想感情。《石壕吏》最后两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教学中,引导学生试想昨日傍晚投宿时,老翁、老妇的双双迎接,而时隔夜,老妇被捉走,儿媳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衰年老妇在军中如何服役?老翁、寡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诗人又是如何牵挂石壕村这一家人的命运的?
3.创造想像,感悟深刻主题。从石壕村这一户人家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想像安史之乱中其他人家的道遇与命运。
六、创新领悟法
创新领悟可分为三个步骤
1.部受创新中培养创新意识。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找来古代其他一些送别诗,使学生比较感受:王勃的送别诗写得豁达开朗,没有其他送别诗的那种衰伤和悱侧的情调。教师引导,正因为王勃的诗独具创新,豁达乐观,才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
2.领悟创新中掌握创新思维。教崔颢的《黄鹤楼》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辩证思维,以立意为要而不拘形式常规,敢于创新。
3.运用创新中形成创新能力。以《秋》为题进行作文时,要求学生运用求异思维,打破悲秋的传统。与此同时,在文章结构形式的安排上,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思思维,灵活安排文章的结构,力求达到形式与内容在审美意义上的辩证统一。
总之,感悟式教学的积极运用,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又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