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8-08-11莫璧嘉
莫璧嘉
【摘要】“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但在现代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成效甚微,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在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45-02
“古代汉语”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本课程旨在传授基本的古文阅读知识,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为其他相关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辅佐学生阅读经典文献、分析文学作品的工具。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却面临了诸多困境,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往往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记笔记为主,从而使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对课程的学习无法提起兴趣,导致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因此,“古代汉语”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立合理安排、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
学生对课程产生“畏难”情绪,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应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借用现代教学手段,探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新模式。
1.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序》中提到“古代汉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
该版《古代汉语》教材主要分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大部分。文选部分主要选择不同时代的经典文献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常用词部分列举了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词汇的所有义项;通论部分则主要系统介绍了古代汉语的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语言理论知识。由于文选的篇幅较大,且较多老师希望能保持语言理论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因此往往把三个部分分开讲授,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将三者联系起来,造成更多的学习困惑。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只有将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紧密有机结合,相互穿插教学,才能更为便于学生学习理解,真正起到系统性的学习效果。如在讲述文选时,该文选涉及到的常用词和通论中的知识点都可以衔接分析,最后在本章文选学习结束时,再系统性学习通论内容。
2.教学内容与教辅内容有机结合
一本教材的教学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其教学的理论知识往往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古文的理论知识点并加以吸收掌握,还需借助与之相关的教辅材料。
首先,可适当地多接触原版的古籍和古文。古代文献的原版与我们教材文选有着很大的区别,文字是竖排排版,没有句读,有众多训诂学者的注释。在原版古籍的阅读中,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句读、释义,可以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从而更好地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其次,通过词义演变的讲授,可加深常用词词义区分、各义项词义及各义项之间关系的理解。教材中的常用词,往往只是简单列举一词的各义项及该义项在文献中的典型例子,许多义项之间看起来并没有明显联系,让学生颇为困惑,只能死记硬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通过甲骨文、《说文解字》等材料讲解词义演变,可以加深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如“鄙”字,本作“啚”,上边为囗(wéi),表疆域,下边为“ (lǐn),就是仓廪的廩的象形字,两者合起来表示郊野之地,后来加上形符“邑”,本义是边邑。由“边邑”义引申出“粗俗、质朴”义,后又进而引申出“浅显、低贱”、“轻视,看不起”义。又如常用词“后”,实则为两个词,古文“後”和“后”是不同的,《说文》:“後,迟也。”[2]37,《说文》:“后,继 体 君 也。象 人 之 形,施 令 以 告 四方。”[2]184这些义项如果只是通过课文中的例子,是无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因此需要借助教材外的其他书籍来帮助学习与理解。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去甚远,面对大量的繁体字,与现今差异较大的词义、语法结构、文学体裁等内容,学生往往因难以理解而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可通过PPT、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上古汉语部分的教学中,可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材料,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纪录片》中,就介绍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可作为《战国策》文选的辅助材料。在學习诗歌时,可播放仿古音的诗歌朗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用韵的理解。
二、采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学习古代汉语,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因此,学习的关键不在于老师讲授的多与少,而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单单靠外来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多地需要去不断实践,从而熟练掌握。
在教学中,可采用“自学讲解——提问引导——讨论思考 ——总结教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进行文选学习时,首先通过课后自主学习,对文选进行分析研究,再在课上轮流讲解文选内容及相关知识点,讲解结束后,由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提问,大家对所提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尝试解决,最后由老师引导解答问题,并总结和补充本篇文选的知识点。学生通过不断自学,发现问题,再思考的实践过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提升学习古文的能力。
此外,由于古代汉语教材中的文选篇幅较多,而上课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文选内容往往未能一一涉及讲授,因此可将未能详细讲授的文选作为作业,留给学生作为课后学习材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后,在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讨论,从而不断学习并积累更多的古文知识点。
三、结语
“古代汉语”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和工具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要想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分配,善于利用相关的教辅书籍及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自学思考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并为其他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许慎.说文解字叙[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汪银峰,周晓彦.“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9).
[4]刘光明.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