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教学和课堂高效思维

2018-08-11李海燕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2期
关键词:备课高效新课程

李海燕

【摘 要】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并不意味对某个问题的探讨的结束,而应当是新思考的开始。有效的教育到底由谁来完成呢?应当由学生自己,由學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完成,尤其是儿童每天面对的正在进行中的生活。

【关键词】备课;教学;高效;思维;新课程

1.升华使命,课改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课改不仅仅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改变着教研员的职能,改变着教师的角色,改变着学生的生活。课改呼唤教师走智慧型、研究型发展道路,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研究者。课改呼唤教研员应当成为新教材和新课堂的桥梁,是抽象课改理念和教师实实在在教学行为的促进者。

2.解读课标,与新课程理念对话

内化课程标准是教材创作的前提。教编组都花较长时间听课标(大纲)制定专家介绍,然后自己逐条地研读,参与教编组论论,完成自我建构。

内化课程标准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保证。作为执教者,我首先必须明白教育为什么?自己所教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有效实施课程?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般先在前言部分明确课程性质阐述基本理念,描述设计意图;再介绍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分目标;接着具体介绍内容标准;然后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管理、教材编写等提出原则性建议。这些内容至关重要,表述言简意赅,教师必须逐字逐句认真研读,细细揣摩。

在细读中可以体会到“道德教育从根本宗旨来说是成人(使学生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德育课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生活指导。

3.建构与超越,教材的同构与异构

以往教科书以单向传递信息为重,必然导致教师讲授、灌输教科书所载的知识。新课标要求教材是对话的文本,是“活性因子”,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与依据,只充当学生学习的拐棍。

不同的课程理念会导致不同的教材功能,不同的教材思路会呼唤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3.1新的课程理念导致不同的写作思路;

3.2不同的写作思路导致不同的内容选择;

3.3新教材呼唤师生的同构与异构。

在由“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构成的流程中,课程标准是依据,教材是课标与儿童生活的通道,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另一方面教师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根据自己对学生的预计对教材进行还原、解读,重新建构,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进行再加工,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异构。正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反馈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产生超出预期的“增值效应”。

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正确认识留白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可以写一写、说一说、唱一唱,还可以画一画。参与活动时查找到的资料、采访时拍摄的照片也可以贴到空白处,教师教学创新不能拘泥于教材,在设计教学时要勇于突破教材。

4.了解学生,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生活

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书”变为“教人”,避免“心中有教材”“目中无活人”。

日常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查看作业资料等多种方式,对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内在需求有所了解,公开课教师碰到第一个难题往往是确立执教课题。课题选择区别于平时上课:

4.1能体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展示该版本教材的创作特色,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4.2要有利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觉得亲切,有话说,能活动,展示新时代学生风采;

4.3符合执教者教学风格,执教者对话题价值观深切认同,便于寻找驾轻就熟的教学策略,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4.4异地借班上课还要考虑师生之间互不熟悉的情况,要尽可能靠选择共同话题,便于师生情感共鸣与态度沟通;

4.5要了解活动意图,符合会议主题,最好能对学科难点、重点问题做出尝试,对听课教师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收到应有的效果。

5.尊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实际性

到县城上课,对学生了解不多,于是选择不需要过多涉及学生本身的话题。与举办活动承办单位白银市小北路小学联系,了解学校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特点。在得知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重点学校,学生大多数是来自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时,我想到的话题是“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让学生自已选择介绍学校的某个方面;接着围绕自己的话题去搜集资料(到校史室找资料,访问学校教师、教工,请学校杰出人物当嘉宾,电话访问退休校长、老师……),达到课堂与课外的互动;然后“夸夸我们的学校”,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材料,因为是自己的学校,他们一定会充满激情;最后是“创意大赛”,为学校设计校徽,整节课学生当主角,执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6.教育无痕,感情教学策略的选择

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新课程源于生活,新课程为了生活,“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它的眼睛。”

6.1用镜头说话,在生活实践中升华新课程理念。为了拓展儿童节生活经验,激活教材图片,我和朋友找着摄像机深入牛奶场、蔬菜批发市场、环卫工劳动的地方。看到他们的生活,我不由得吟诵起《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中的片段:“我知道我就生活在他们日复一日的操劳和奔波之间,生活在他们千丝万缕的悲伤和欢颜之间,生活在他们青石一样的足迹和海浪一样的呼吸之间。”

6.2用生活说话,调动学生生活的积极性。道德教育不是解决“知不知”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信不信”,“行(行动)不行(行动)”的问题,当学生感觉到你在教育他时,就很难让他坚信。最好的教育应当“润物细无声”,是“无痕”的;

6.3用多媒体辅助,营造情理交融的美好境界。德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她应当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

7.师生互动,教学流程的动态生成

教学流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与学生生活预设等方面。为什么说预设?因为这只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的一种估计,实际教学时,必须根据师生互动的情境灵活处理,动态生成。

7.1师生互动,生成话题

新课程提倡“用儿童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用儿童的方式去研究”。学生有和劳动者交往的生活背景,却没有引起有意注意,没有“在场”感。我试图把这种关系凸显出来,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

7.2唤醒生活记忆,拓展生活经验;

7.3挖掘现场课程资源,进行访问活动;

7.4问题拓展延伸,打通生活通道。

教学既要还原生活,又要提炼生活,触动情感,影响态度,形成价值观。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并不意味对某个问题的探讨的结束,而应当是新思考的开始。有效的教育到底由谁来完成呢?应当由学生自己,由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完成,尤其是儿童每天面对的正在进行中的生活。

猜你喜欢

备课高效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