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驱动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8-08-11赵海谦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新工科

【摘要】随着现代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改革,新工科成为我国工程类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是现阶段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对此,针对我国新工科发展方向下对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立以创新优化方案、建立实践教学体制和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为主要步骤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旨在为我国创新工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 创新型人才 优化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8-0037-02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当前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核心点,正在从单纯的贸易经济向现代科技转变。各国都在根据自身国情,积极寻求科技理论的深化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向全球范围内扩展,一方面不断促进现代人类科技的更新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的科技竞争。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国内有关部门相继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如:“科技提高发展”、“一带一路”、“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开启”、“中国建造2018“等各类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也对满足当前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相关工程开发人员,自身业务能力有了新的内容要求。因此在2017年的3月18日,复旦大学召开了我国综合性高校关于工程教育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研讨会。会议提出了现阶段我国综合性高校教育,必须以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科技工程教育为核心的“新工科”发展方向。新工科正式成为现代科技革命、现代产业变革、新经济发展中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战略选择,也是我国未来工程教育发展的核心思维和方式[1]。

一、新工科驱动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

对于现代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两个最重要教育参量就是人才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工科类科技人才来说,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对问题解决方式探索和改良的自身内在动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对问题或现象本身细致的观测能力、想象力以及高度跳跃的思维方式、最终优秀的执行力以及合理的工科知识体系结构和丰富的团队协作精神[2]。其中,细致的观察力不仅是对事物本身的细致观测,更多的是需要工科人才可以透过表面现象,对事物本质内涵进行客观考量,及时发现相关细微异常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跳跃的思维方式是指新工科人才必须学会打破传统的惯性思维定式,提出不同类型但是具备合理依据的思维观点和解决方案。优秀的执行力就是指实践能力,即在工科实践探究活动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对工作理论和操作的表达能力等。此外,知识体系结构是新工科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自身科学领域的知识原理还需要掌握相关类型的人文知识和社会实践理论,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确保自身的学习能力。大多数情况下,新工科理论知识的应用单靠个人能力是不够的,所以很多创新型活动的开发和应用都需要通过一个合理的开发团队合作实现,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是新工科驱动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3]。

二、新工科驱动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合理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在保证工科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协调理论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分配关系,还要协调好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教育课程、拓展教育课程等教育模块的合理结构。工科基础知识的教育需要牢牢把控学生工科视野的拓展和培养,而创新课程教育需要强调各类教育课程的创新应用。课程体系可以整体看做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起构建的范围宽广,逻辑相交的知识整体。在常规课程体系以外,还可加入拓展类课程如专家论坛讲座等,不断提高学生视野[4]。

2.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工科教学大多以指导教师和课程为核心,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抑制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所以必须努力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对于工科专业性基础课程,可以加入推广案例,构建实践推演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推进教学课程从单纯传授教学知识向传授教学方式转变。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以开展各类如辩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讨会等各类教学课程。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提出自身观点进行辩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工科理论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开展多类型的实践教育课程,例如: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实验等,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际能力[5]。

三、结语

新工科作为现代工程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其核心在于适应现代科技和工程发展趋势。所以相应的人才培养也必须从社会和学校、实践和理论、基础和创新多层次、多维度进行体制优化改革,从而为我国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不断输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启明,周志青,时合生.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以平顶山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7,8(24):70-71.

[2]王海娥.试析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以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7,7(18):59-60.

[3]屠良平,胡煜寒.试论地方高校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基于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视角[J].信息系统工程,2018,5(1):171-172.

[4]索紅.创新驱动社会转型趋势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7):10-12.

[5]李志鸿,邹复民."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析——以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7,15(5):486-490.

作者简介:

赵海谦(1981—),男,山东乳山人,最高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燃烧污染控制及能源领域功能材料制备。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