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2018-08-10王会雨罗男
王会雨 罗男
截至2016年末,四川总人口9137.03万人,其中乡村居民6139.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9.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00.2亿元,是典型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近年来,依托于全省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四川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农村金融需求满意度稳步提升。同时还应看到,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信贷投放路径不畅、金融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农村金融仍是金融大局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四川“三农”改革发展成效明显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297.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000.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245.9亿元增加到3924.1亿元;2016年末有效灌溉面积422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41.8%,较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3483.5万吨(居全国第5位),较2012年增产167.8万吨;油料、蔬菜、中草药、茶叶、水果产量分别较2012年增长9.5%、16.6%、11.1%、28.2%、19.2%;肉类总产量696.3万吨,较2012年增长26.14万吨。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省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282个,惠及农民群众460万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土地流转率达30.6%,累计培育家庭农场3.1万个、农民专合社6.8万个、龙头企业8873家,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确权基本完成。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农村人口由2012年的4561万人下降至2016年的4196万人,平均每年吸纳农业转移人口73万人。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6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3元,较2012年增加3773元,增长50.78%,年均增速10.16%,增速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72:1缩小至2016年的2.53:1。脱贫攻坚首战告捷,2016年全省实现107.8万人口脱贫、2437个贫困村退出、5个贫困县摘帽。
四川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
——金融基础组织体系逐步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农村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竞争性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截至2017年末,农发行四川省分行贷款余额1595.76亿元,较2012年增加813.06亿元,增长103.88%,有力支持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70%以上的农村信用社已启动或完成了改制工作,全省农商行正式挂牌开业60家,数量位居西部12省(市、自治区)第一。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已形成“两部八中心”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架构。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挂牌成立。5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全省18个市(州)74个县(市、区),其中包括9个国定贫困县、27个地震灾区、34个革命老区。
——普惠金融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四川涉农金融机构紧紧抓住“三大工程”“村村通”“双基联动”“银税互动”等政策契机,通过定点机构、“互联网+”等途径和方式,帮助农户、贫困人群和小微企业享受到最合适的金融服务,切实做到精准营销、精细管理和特色化服务,打通政策“最后一米”,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机构网点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和绝大多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全省89.8%的银行业机构通过线上、网点、业务、客户等多种渠道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累计在4146个乡镇设立标准化网点9237个、行政村(社区)助农取款点4556个、农村金融服务站488个、农村金融服务联络员2302个,布设各类自助银行设备415115台。金融服务网点空白乡镇总数较2012年下降25.15%。
——信贷需求满足度稳步提升。截至2017年末,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32.78%,连续8年实现持续增长。一是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发力、互利共赢,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广汉市等2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农业贷款258.47亿元,支持绿色农业开发项目35.11亿元,支持智慧、康养、休闲旅游农业贷款48.09亿元。二是推进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成功探索了一批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服务模式,如作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改革试点城市,成都市研究搭建“农贷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集农村信贷、产权交易、农村电商“三站合一”,引导银行业机构积极培育和满足涉农信贷需求。成都农商行积极探索“金融+互联网”新模式,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形式普惠更多的客户需求,已实现集贷款“申请、审批、支用、还款”全流程网上自助办理。截至2017年末,四川银行业发放双基合作惠农贷款27.71亿元、“四权”抵押贷款73.66亿元。三是支持贫困地区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支持藏区牧民定居、彝家新寨新村和巴山新居工程建设贷款132.84亿元。88个扶贫县贷款余额7267.69亿元,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3.86个百分点,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09.37亿元。
政策建议和监管要求
——主动适应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村金融供给。一是建议出台涉农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优化绩效考核制度,适应和满足農户、小微企业的多层次、差异化金融需求,引导有限金融资源向贫困户、返乡农民工、创业青年等弱势群体倾斜。二是建议出台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健全农村资金回流反哺机制,努力实现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加和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为四川2020年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金融支持。三是涉农机构要加快对原有物理网点升级改造,大力推动智能化网点建设,在偏远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加快布设ATM、POS等自助服务终端,方便村民利用网络通信自助办理金融服务。四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认真践行普惠原则,继续深入推进“三大工程”“村村通”建设,加快对乡镇网点覆盖和行政村服务覆盖,进一步增加农民自助服务点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数量,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
——继续深化涉农机构改革,增强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建议农村社改制采取“多元改革”模式。综合考量各地农村信社的地缘、人缘、幅员、资源、规模、需求等条件,因地制宜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统一法人等多种切合农村基层实际的改革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其公司治理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确保“支农支小”发展定位。二是建议出台村镇银行管理办法。明确实施差异化监管、精细化管理、规范化发展,指导村镇银行搭建符合“支农支小”信贷特色的信息系统,推进构建资产风险分类的模型与技术,通过延伸服务网点、市场化营销、科学化定价、网络化服务等方式,引导村镇银行做小、做精、做美。三是继续推进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大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改革,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壮大抵御吸收能力。一是切实防范新增风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强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把表内外信贷、类信贷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做实贷款“三查”,加强新增授信风险评估,严防不良贷款“边清边冒”。二是强化同业业务治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以“合规文化建设年”为契机,深入开展内控与合规建设,完善制度流程,建立健全交易对手准入机制,审慎开展与异地中小银行的存放同业业务,重点关注交易真实性,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三是密切防范流动性风险。推动达到一定规模的村镇银行设立合规部门,构建业务部门自查、合规岗位检查和内外部审计再监督评价“三条”防线。克服对财政性存款和大户存款的过度依赖,高度重视组织居民储蓄存款,增强负债来源的稳定性,降低存款集中度。四是建议推动高风险社包袱化解。建议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持续加大化解农村金融历史包袱的力度,特别是在高风险机构处置不良资产、弥补亏损挂账、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面予以支持。
——探索改进和创新金融服务,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一是涉农机构要积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序推进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渠道创新,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提供更为个性化和主观式的金融服务。二是创新对“三农”和小微客户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定手段。适当下发授信审批权限至基层机构,着力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探索产业链金融、订单融资等信贷模式。三是加大与农业担保公司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作用,切实满足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效需求。四是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和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
——着力完善各项支持保障机制,夯实支农支小定位。一是建议进一步扩大政策受惠范围,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建议对所有银行业机构在空白乡镇所发放贷款按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对主动到空白乡镇设立网点的机构,在给予一次性补贴的基础上,每年对其运营亏损给予一定费用补贴。建议将现有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超过15%的部分按2%给予奖励的政策,擴大至所有涉农银行业机构。二是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对各类涉农贷款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基金,提高涉农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三是建议完善政策条款顶层设计,科学界定相关概念,无法统一的应及时给予补充说明,确保涉农机构正确理解,准确填报。四是建议进一步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确保涉农机构的支农效果不打折扣。
——积极净化金融生态发展环境,切实维护合法权益。一是涉农机构要充分发挥网点和渠道优势,积极开展各类“送知识下乡”活动,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金融,提高风险辨别能力。二是涉农机构要严格遵守“双录”“七不准”“四公开”各项监管规定,切实规范收费服务项目和标准,在产品销售中明确告知产品属性和风险特征,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三是涉农机构要积极参与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企业评定,引导农民群众自觉维护自身信用。四是涉农机构要加强同地方党政的沟通汇报,积极支持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从源头上消除个别企业打着合法经营的幌子从事非法集资现象。
(作者单位依次为中国银监会四川监管局、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