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如何“原地起跳”
2018-08-10李后强
李后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这是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路径的明确指示。
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两个《决定》,要求建设“环成都经济圈”,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在乡村振兴上重点突破,做强原产地产品,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有序推进农村各类资源“三权分置”,工商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壮大县域经济,把川西北生态区建设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清洁能源、民族工艺、特色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这是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的指南和机遇。
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非常特殊,海拔、气温、辐射、风雪、地质、生物等都不同。有最美风景、最大潜力,但最缺货币、最需赶超。
原地起跳的关键要素
原地起跳几个关键要素:一是首先下蹲(深入基层、积蓄能量),二是突然用力(出其不意、鼓足干劲),三是原地基础(蹬地不滑、自然条件好),四是加速度大(以快制胜、外界有利),五是干部素质(跟腱长度、肌肉力量)。
速度很重要,空间飞行器发射也是这样。从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行星际和恒星际飞行器所需的最低速度叫宇宙速度。人造卫星之所以能围绕地球运行是因为有恰当的速度,如果速度不够大,就会落回地面;如果速度过大,则会脱离地球引力场或太阳引力场。可见,速度越大,力量越大,能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甚至脱离太阳系走向其他宇宙星系。民族地区发展,原地起跳,速度是关键,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各种要素集成。
民族地区的优势
——政策优势:国家支持政策倾斜力度大。政策红利是最大的优势。一是国家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倾斜性支持政策,给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提出,确保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中央历来重视藏区的发展和稳定,已连续召开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包括四川在内的全国各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了系列的工作部署和指导,要求持续加大藏区投入力度。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如,明确浙江省的金华市、东阳市、永康市对口支援理县。
三是中央加快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政策为民族地区带来机遇,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明确要给予深度贫困地区重点政策倾斜,要求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向深度贫困县集中。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三区三州”,“三区”即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三州”即指甘肃临夏州、四川凉山州和云南怒江州。这些区域均为民族地区。
——资源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优势,也是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一张“王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拥有全国75%的草原面积和44%的森林面积以及66%的水资源,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能、光能、风能等新能源。“人少地多”是大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典型特征,民族地区人均资源拥有量远高于非民族地区。如,理县辖区面积4318平方公里,人口4.45万人,人口密度10.3人/平方公里;而同为山区苍溪县幅员2346平方公里,人口76.44万人,人口密度325.8人/平方公里,是理县的30余倍。一旦交通、技术、资金等条件具备,通过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绿水青山就可变为金山银山,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旅游资源优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适宜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农旅融合发展,养眼、养心、养肺、养神、养胃。
——文化优势: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少数民族创造了许多独具区域特色的绚丽多姿的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相对于汉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封闭,这使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保存更为完好,传统文化特色更为浓郁。同时,民族地区往往又拥有独特的高原、峡谷等极具观赏价值的自然风光,具有发展旅游的天然优势,文旅融合发展基础条件好。丰富独特、星罗棋布的民族村寨。
——后发优势:交通设施加快改善带来后发优势。近年,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对外通道逐渐打通,交通便捷带来了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区域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内部自然、文化等资源逐步被外界知晓,外来要素逐渐进入,后发赶超发展空间大,后发优势明显。比如,随着汶马高速贯通,理县将有效融入成都2小时经济圈,沿线的毕棚沟、米亚罗、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旅游资源将成为九寨沟之后,引爆“大九寨”旅游环线的又一个热点。交通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发展,以销售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为主的农村电商逐步成长。
民族地区的劣势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開放程度低,市场意识差,宗教影响大,生态脆弱,自然灾害严重。
——环境制约:生态经济优势发挥不充分。少数民族地区很大部分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比如,米亚罗省级风景名胜区占理县全域面积的70%多。由于国家对风景区的保护严格,位于其内的乡镇和村庄的开发建设受到严格管控,通村道路、旅游设施建设都需要层层审批,对当地依托旅游发展乡村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制约。严格的保护规定,使得生态与产业之间的矛盾突出,生态经济潜力未能充分挖掘。
——地形制约:地貌复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难。少数民族地区很大一部分区域以高山峡谷、高原、戈壁为主要地形地貌,虽然国土面积相对较大,但可利用土地资源缺相对稀缺。同时,民族地区人口生活和居住,呈现较为明显的小集中、大分散特征,受地理条件限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非常大,维护费用也非常高,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产业收到的制约因素较多。
——人才制约:各类发展人才十分稀缺。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总量偏少,人口整体素质不高,自身高素质人才非常缺乏。加上受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外来人才流入少。同时,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能人和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人才振兴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瓶颈。
——社会发展制约:脱贫攻坚和维稳任务繁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薄弱,贫困发生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户受教育程度相对低,“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扶智与扶志难度更大,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政治问题密切交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重,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谋发展的精力。
具体来说,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主要制约因素有:一是自然环境以高山峡谷和高海拔草原为主,耕地少、分布散、土质差、產量低,制约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牧业发展。二是多属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产业发展受制约,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三产融合发展空间小、难度大。三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承载力低,自然灾害频发,许多村落(甚至部分县城)都属于不宜人居区域。四是地广人稀(尤其是藏区),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凉山州还有3441个自然村落不通公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成本高,难以形成聚合效益,制约农业农村发展。五是发展基础差、起点低,贫困县、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多,属于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范围,脱贫致富压力大。六是受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影响较大,移风易俗、推广现代文明生活新风面临较大挑战。传统习惯法、宗教文化、家支文化等传统势力制约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影响依法治理的推进。七是城镇化发育程度低,缺乏对周边发展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镇,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受到一定制约。八是人口劳动力素质偏低,对现代农牧林业知识技能掌握较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育较滞后,缺少优秀的农村经济带头人。人才引进难、难留住,培养造就扎根民族地区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难上加难。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和策略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主要考虑,一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以生态为重点的环境恢复重建;三是以绿洁为重点的农牧产品加工;四是以文化为重点的创意产业发展;五是以开放为重点的市场经济完善;六是以旅游为重点的高次产业发展;七是以人才为重点的基础组织建设;八是以速度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建设。
——实施“绿色+”战略。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绿色生态优势也是大部分民族地区最大优势所在。应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主线,坚持生态建设、生态修复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并重,实施“绿色+”战略。一是要加强绿色生态建设,民族地区,既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往往也是生态脆弱区域,要守住生态红线,筑牢生态空间。二是加大污染防治,坚持从末端污染治理与源头管理相结合,实行标本兼治。三是妥善处理好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旅游、绿色工业,建设一批“金山银山”。
——实施“电商+”战略。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小规模分散农业,又远离农产品消费大市场,电商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的有效手段。一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特色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保障优质电商产品供给。二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积极引进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电商企业,培育电商人才,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体系,带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三是强化对小微电商人才、经营管理支持,扶持农村有条件的家庭借助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
——实施“旅游+”战略。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决定了坚持走旅游优先发展道路是符合比较优势的现实选择。一是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休闲观光旅游。二是以“旅游+”为手段,打造乡村旅游优势品牌,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助推振兴实体经济。三是创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为实施“旅游+”战略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撑。
——实施“人才+”战略。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振兴的巨大障碍。一是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巩固提升人才基础。二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各领域紧缺人才引进力度。三是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全面提高人才待遇,就是要以待遇留人,就是要以待遇激发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潜能,为各类人才提供体面的保障,同时,积极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