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方法

2018-08-10强雅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过程老师

强雅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42-01

要想成功的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老师必须要清楚的知晓自己的教学对象,也即学生,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予以对应的教育,帮助其取得进步。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措施,被广泛运用,老师借助于此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一、清楚了解学生,知悉教材

1.深入了解学生,依据学生的不同予以不同的教育管理。

对于老师的教学工作而言,学生是教的对象,只有深入的了解这一对象,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深入了解学生,首先需要从学生的性格、爱好、前期构建的学习基础出发;其次还需要关心学生的家庭、思想以及身体状况;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洞察学生的思想波动,探知其在学习上的走向,以此知晓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态度和想法,对学生予以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且选择合适的方法推动帮助学生成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彻底掌握教材,心中构件数学的整个教学体系。

教材是教授的内容,对这一内容的透彻了解可以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自如,也才能够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心中建立一个整体的教学体系,含括对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的更为系统和有效的安排。教学的过程中也才能更好地做到前后衔接,新旧知识点之间也才可以得到更为有序的安排与设定。对于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公式与定理,也能够在知识贯通性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还可以按照学生状况的不同,在整个教学体系中随意调出合适的教学内容授予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二、动静结合

1.静中待动,等待花开。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和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的圣地和花园,所以课堂秩序一定要构建对应的学习氛围,做到动静结合。让学生可以在静的环境下思考和独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挖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潜力。对于学生而言,其思维不同,但是独立思维是所有学生都必须要具备的,否则的话,学生在心理上将会具备严重的依赖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创造性方面,都会受到抑制。故而老师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担心出现冷场,而让每堂课程都在教师满满的讲解中划过。

2.以动制静打开智慧之泉。

学生对知识和信息有着自己独特的接收和吸取方法,依据接收与吸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成三种,分别是:听觉、视觉以及触觉。对于视觉型的人,他们喜静,上课时,很专注,喜欢看上方,多会自己在脑海中进行图像的构思。对于这类孩子,教学时,可以多运用“想象”、“看”以及“留心”等引导性的词汇,再借助手势以及图像和图表的教学手段。而对于听觉类型的人,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度不高,貌似心不在焉,但是學习成绩基本不错。对于听觉类型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表扬的方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对于触觉型的学生,他们普遍喜欢表现自己,爱动、喜欢说话、喜欢扎堆。对这类型的学生,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多运用“抓紧”、“感到”、“赶上”等词语,并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操性机会,引进情景、角色扮演等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强化沟通,有效交流,认真聆听

对于知识的学习而言,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发现新的知识,探索到新的内容。无论是具体的组织形式,还是切入的时机,都可以予以随意的调整,按照学生以及课堂还有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出变化。当前对课堂交流进行研究的学者诸多,笔者总结分析前人的研究,感觉深入度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实践方面,学生多是经历了热闹的过程,但是根本没有深入的思考。本文建议,老师可借助活动规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于以培养,比如聆听的学习习惯,比如积极参与的敦促和激励等等。在课堂设计的环节,多关注细节,运用对细节的处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激发,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态度,让学生能够在静中领悟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

四、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数学学习来讲,学生是真正的主人,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也作为学习的敦促者,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做到动静适宜,关注诸多不同的形式和交流方法,真正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要。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过程老师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六·一放假么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