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环保责任困境与治理策略
2018-08-10刘科亮
刘科亮
摘 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类物质水平的日益提高,环境污染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公众对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环保的思想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要改善这样的状况,就得依托于政府的大力宣传,社会大众的积极监督。本文对企业环保治理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社会环保、责任困境、治理策略
环保部2016年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仅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参与评价的污染物浓度均达标),占24.85%;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5.15%。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8.8%;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1.2%,其中轻度污染天数比例为14.8%,中度污染为3.7%,重度污染为2.0%,严重污染为0.6%。以雾霾较为严重的北京为例,2016年仅有约半年时间空气质量为优或良,其余天数空气质量均为轻度污染至严重污染不等。通过AQI实时监测数据图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在冬季华北地区大面积空气质量超标,雾霾问题十分严峻。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的培养关系到我们自身的生活安全,而作为社会活跃细胞的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与掠夺是导致环境破坏严重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环保的思想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要改善这样的状况,就得依托于政府的大力宣传,社会大众的积极监督。本文对企业环保治理所面临的困境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一、我国企业环保责任所面临的困境
(一)污染事件频出,新环保法仍需宣传普及
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水十条》等一系列政策出台,这些措施,对污染的防治具有一定的规范效应,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也非一日之功。污染事件依旧不绝如缕,甚至多起事件接连上演。
2015年广东练江水污染。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练江的水质急剧下降,变成了又黑又臭的劣V类,基本丧失了它作为一条河应该具有的饮用、灌溉、航运等功能。据环保部门监测,练江干流中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八个监测因子严重超标,其中氨氮长年维持在10毫克每升,最大值达到28.5毫克每升,远远超过了1毫克每升的地表水Ⅲ类正常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平均维持在100毫克每升,最大值达到184毫克每升,大大超过20毫克每升的标准值。根据2014年的监测结果,主要污染指标比2013年呈加重趋势,成为全国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两岸居民也因此饱受其苦。2017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类似这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每年都层出不穷。新环境保护法至今也实施了2年多,可是仍有许多企业甚至群众不甚了解,对环保法的认知仍停留在几十年前,企业没有认清自己的法律责任及违法成本,群众也没有意识到行使自身的监督权利。
(二)传统产业占比多,企業环保责任意识薄弱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带领下,涌入我国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传统企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农林畜牧、建筑建材、机械设备、汽车、冶金等。这些产业大多劳动密集,技术单一,耗能严重,生产中排出的废气、废水、粉尘等污染物较多,对环境影响较恶劣。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资源短缺和浪费的现象并存。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对生态上实现的。“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原因。
尽管近年来出台多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企业当前对环境责任的履行还是停留在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层次,即对于环境责任的履行,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避免违法行为对企业利益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之所以忽视“环保责任”,一是低估了政府的治理决心,二是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三是对“环保价值”认识的缺失,认为对环保上加大投入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选择放弃购买环保设备或者对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在不被发现的侥幸心理下进行着违法生产、违法排污。
二、改善企业环保责任的治理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及公众的环保意识
不断加大对环保事业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是改善企业环保责任现状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是这一思想观念并没有转变为实际的行动,需要在大力的宣传中调动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其环保责任。定期到企业内部举行环保法律讲座,提高企业与员工的法律知识,认清自身的法律责任与违法成本;通过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传播渠道加大对环保事业的宣传,让公众更加了解环保部门的宣传职能,在全民参与中促进环保事业的逐渐壮大发展。
(二)鼓励企业转型升级,优化环保设备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谈到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时,提出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要求。强调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近年来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促进部分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有所行动,但是大都停留在形象工程,对于环境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改善。政府可通过税收、招标和上市等优惠政策来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内在约束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型生态产业。
(三)构建完整的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科学监管水平和能力。一方面要抓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人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牢固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理念,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结合起来。同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问题,要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另外也可安排市间及镇街之间的进行交叉检查,对违法企业依法查处,绝不姑息迁就,确保执法到位。
参考文献:
[1]我国环境行政约谈现状及完善方向[J].李艳岩,夏向荣.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2]打通基层生态环保责任落实“神经末梢”——富阳探索落实基层生态环保责任制新模式[J].高立定,周翔.中国环境监察.2016(08).
[3]从单一“政府定位”到多元“社会选择”——环境法第三调整机制变革与温州商会的环保功能拓展[J].钭晓东.浙江学刊.2005(04).
[4]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范式研究——温州需求诱致型行政指导机制变迁与环境行政方式拓展[J].钭晓东.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