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尝试
2018-08-10王曦晴
王曦晴
【摘要】随着新课程和新课标的改革,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的能力,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本文通过对生本教育理念下农村小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探讨了生本教育理念下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 农村小学生 阅读感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06-01
近年来,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随着新课标的改革而不断发展变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都获得了显著的进步,家长和学校的关注点已经不再是教师的教学课堂,而是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课堂,使得教科书已经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课程资源[1]。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课程中的主体,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和朋友。
一、目前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没有足够的书籍
农村家庭的小学生,家长没有给学生买书的自觉性。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本身没有阅读习惯,所以不能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其次,农村家庭收入十分有限,家长很难将用于维持生活的资金用于购置阅读书籍。学生无法展开对除课本以外的书籍的阅读。
(二)没有阅读的兴趣
农村的小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不浓厚,缺乏进一步阅读的动机。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大多将阅读文章看作为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这在小学生心理上就会形成“负担”的理念[2]。此外,很多农村教师往往会忽视小学生语文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总是将阅读文章看作是应付考试的内容。教师对于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错误认识,最终使得阅读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和任务,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就难以养成。
(三)不会阅读文章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农村小学教学,将教师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标准来规定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就使得农村小学生的教学课堂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小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不能概括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原本应该达到的阅读能力最终无法达到。这就是阅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失败。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和目标
(一)教学内涵
应试教育阶段,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常常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法教授学生,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提高。生本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获得知识,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将农村小学生从旁听者的角度转化为主导者。此外,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模式要求将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课本教材延伸至实际生活,让小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生活,在精神和思想层面获得更多的体验。
(二)教学目标
小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体,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生命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顺应小学生的主观意志和发展天性,激发小学生阅读文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让小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小学生对阅读能力的感悟。小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美并且发现美,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感悟。其次,教师将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选择和兴趣爱好阅读课文外的书籍和文章,这类以小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文章的选择也会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意识。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农村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热情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较低,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也不高,思维处于形象具体的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浓厚。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将自身对阅读的理解强行灌输于学生的思想,而忽视学生的自主见解和意见,也会让学生对教师养成依赖心理,在往后的阅读思考阶段会主要依靠于教师和参考答案,而不会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3]。因此,教师首先就需要明确阅读教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为小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两小儿辩日》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以动画形式出现的《两小儿辩日》一课中出现的具体情景。
(二)理清师生角色,加强师生沟通
小学生年龄偏小,对教师还存在惧怕的心理,无法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教学课堂的學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高阅读的感悟能力时,首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平等的地位和小学生进行交流,突破小学生的心理防线,让小学生放下对教师的心里戒备,从而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的课堂当中,能够在课堂的学习中积极与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化课堂的构建是综合性的、复杂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困难中给予帮助,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三)积累课外素材,提高阅读感悟
应试教育阶段,教师大多重视语文课本和教材,而忽视学生课后阅读素材的积累。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和兴趣分别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发现阅读中的美。
在学生完成课外阅读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组织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分享读书心得。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的休息时间为学生播放或讲述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话题,如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等。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对优美的词句进行摘抄,以用于今后的写作。
四、总结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生语文阅读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感悟能力,需要将阅读的教学课堂拓展到小学生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加强小学生对阅读的文章的理解,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此外,教师在注重对教材知识教授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范琦,吕继美.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7(13):67-68.
[2]康小朵.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05):108-109.
[3]林高亮.浅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0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