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为今用之“六书”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8-08-10林志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六书识字教学应用

林志崇

【摘 要】所谓的“四体二用”之说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汉字的构形有关,转注、假借属于用字方面。将“六书”应用于识字教学,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汉字的规律,体会音、形、义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六书”;识字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21-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众所周知,生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特别是低年级语文课的首要任务,生字教学的效果关系到整个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甚至还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1]

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生字教学整体上属于高耗低效;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调,方法单一。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汉字产生至今,变化最大的不是结构形态而是笔画形态,字的音形义之间依然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汉字的基本特点——据义绘形。[2]汉字是一种表义文字,在识字教学中,从汉字的造字方法入手,通过“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义关系,再识记读音,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以“六书”理论为本,分析汉字的音、形、义,系统地总结了汉字的构造方式和造字规律,归纳出六种汉字造字结构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是一种符号文字,它的发展过程完全符合人类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过程。只要将“六书”巧妙运用,那么学生识字过程不再是一个难点,而且会成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丰富知识的一个有效捷径。

一、识字兴趣的激发——“象形”的妙用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事物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就是这种字。这类字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把事物的具体特点勾画出来,是象形文字的特点。例如“龟”像一只龟的外形,有四肢和龟甲;“鱼”是一条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门”左右两扇门的形状,“户”仅有一扇门……

在新版一年级语文课本中采用“图形——象形——楷书体例”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这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但有部分老师只是简单的“认知——书写”,不能很好的运用象形文字的特点进行特色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借鉴“看图——认知——画图——抽象画——书写”这一途径进行有效教学,同时采用游戏比赛的形式,能使象形文字更有效识记。

二、识字能力的提升——“指事”“会意”的辨意

《说文解字》中提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偽,武信是也。”指事字中含有绘画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凶”字是在陷阱出加上交叉符号。又比如“甘”字,古文字是口中含有一块糖,所以甘的本义是甜。甜就是舌头尝到了口中的糖味。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因此,指事属于“独体字造字法”。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罐“酉”和“水”合起来表达意思;“鸣”指鸟的叫声,用“口”和“鸟”组合而成。因此,会意属于“合体组字法”。

“指事”与“会意”都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过程,同时一、二年级階段适当地运用这些构字意图提升学生的识字、辨意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因此教师必须秉承“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教学,不可急于求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指事字与象形字关系,利用看图说话的方式教授指事字,如可以拿刀的图片和刃对比,让学生理解刃就是刀上锋利的部位;“本”字可以先画树的图形,然后让学生理解“本”字就是木字下面加一横,用来突出树的根部。这样的认识,会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指事会意的内涵。

而对于会意字,还可以通过有趣的儿歌,让学生快速识记汉字。比如:竹毛笔,火土灶。尸毛尾,手目看。 小大尖,小土尘。上下卡,不正歪。 二木林,二人从。三木森,三人众。 三口品,三日晶。日月明,鱼羊鲜。 一火灭,人木休。水目泪,草田苗。 禾日香,禾火秋。女子好,女少妙。 羊大美,羊丑羞。古木枯,土里埋。 人云会,田力男……这些儿歌,读之朗朗上口,同时加深学生的识字记忆,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性运用。

三、识字范围的扩展——“形声”的迁移

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形符指出字的意义类属,声符标注字的读音。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形声属于“合体组字法”。

因而,在这类汉字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教学方式进行汉字识记。一种,通过为字加偏旁造新字段方法,把汉字意思区分开来:如“青”字,形容水,变“清”;形容天气,造“晴”;形容昆虫,用“蜻”表示。另外一种,通过同音字比较口诀进行识字,如以“躁”“燥”为例,一个是“急躁时跺脚”,另一个是“干燥时火多”,这样比较,由形见义,由声得音。

四、识字文化的融合——“假借”“转注”的衔接

假借与转注,历来容易被忽略。假借字是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多见于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如:“路转溪桥互见”的“见”同“现”,出现之意。在教学中,若教师能清晰恰当运用假借的方法,不但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感悟古文的语言魅力。

转注字,即一意多字多音,简单说就是一个事物不同的表述。类似我们的汉语方言八大语系,同样的事物,用不同方言说出,不同的语言,相同的意思。也类似我们全球化的语言,“WTO”也叫“世贸组织”“的士”也称“出租”。

虽然假借与转注这一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并不常用,当这是教师在高年级阶段向学生传达这一内涵是必不可少。

作为基础教学传播者,我们不仅要科学地探究汉字文化,更要运用“六书”来指导汉字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通过“六书”理论,利用象形字形似画面、字义直接表义的特点,结合汉字古代形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指示字具有构形符号的特点,讲明汉字造意,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辨能力;利用会意字会合两形表达新义的特点,挖掘构字理据,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利用形声字形符表义、声符表音的特点,串联字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利用假借字借旧翻新、穷而通其变的特点,衔接古文,开拓学生的理解视野;利用转注字语音方音变化的特点,感悟汉字动态变化,加深学生的情感体悟与转变学生思维的定势。

由此看出,传统“六书”应用于教学中,是文化的古为今用,是识字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定康.论“六书”说在小学语文生字教学中的应用 [N].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8.

[2] 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六书识字教学应用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
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六书故检字》撰者考——兼论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