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浅谈
2018-08-10许华冰
许华冰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学生自己实际操作,更准确地把握了每一层面的要点,不仅提高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极大的开拓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语文教材改革中,把语文综合实践列为了重中之重,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中有探究性的掌握知识。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素质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095-02
引言
开展语文课程的教学,通过许多途径,一来可以通过学校课本来系统掌握,二来又可以通过在社会中实践得出真正的知识。当然,学校的教学主要源于教材,为了更好地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强调学做结合,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爱上语文。
一、理解文章时,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探究
1.使用Internet,培养查找、归纳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去图书馆浏览书籍、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解决课本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充分的利用便利条件,有效地开展多样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1]。”师生通力协作,明确的分工,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中搜集有效资讯,进行归纳、总结,选取符合题意、更为贴切的讯息加以整理。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归纳、整理的技巧,又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如在课本《春天在哪里》的学习中,师生分工明确,老师开展了多样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上网搜集春天的有关资料:图片、诗歌、诗句、影像等,课上时,老师先提问,让大家用一句话说说对春天的感受,通过这样的言语互动,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兴趣,使学生更快的融入,更能调动积极性。
2.分组合作、培养合作讨论意识
在课堂上,把班级的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划分,每个小组自己选出小组长,作为汇报讨论结果的成员,这样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如教材《乌鸦喝水》就很有教学意义,同学们都觉得乌鸦很聪明,能够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老师可以提出假设性问题“假如乌鸦的旁边没有石子怎么办?”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同学在小组内可以畅所欲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老师负责指导。这样的实践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进行合作。
3.寓教于乐活动,体验多样性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章,有具有历史性气息的、有波澜壮阔的景色的、也有文化遗迹类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既可以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壮举,又可以领略《秦兵马俑》的雄浑,还可以感受气势壮阔的《观潮》大观,甚至可以飞上太空,探索《月球之谜》。
二、课外活动时,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发现
1.教材的延伸、拓展的语文活动
看似枯燥乏味的语文教材,实则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资源。祖国的美好河山、历史的文化古迹、朴素的民土风情,和学生的生活都紧密相连,老师可以利用教材,辅以综合实践活动,更好的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举例说明,学了《竹石》、《石灰吟》等诗词后,竹石这种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学生感触非常深刻。同学们也想在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感受一下,看看石壁中竹子的这种韧劲。学生百分百的热情、激情深深地感染了老师,老师也乐得其所,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时间,感受一下。给学生布置了“观察竹子生长”的教学任务,希望同学在课外闲余时间,使用图片、文章把自己观察到的竹子阐述下来。
老师究其根源,理解学生的喜好,对书本的知识展开延伸,让学生以“观察竹子生长”为题,实际去感受、领略大自然的风采,给枯燥乏味的课上知识增添一抹靓丽的风景。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等方式,来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积累掌握了许多有关竹子气节的诗词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的活动能力。
2.融入其他知识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尊崇跨区域,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在实践活动中,要摒弃单一的语文教学,和数学、体育、科学等其他知识紧密接洽,从整体上来学习语文、综合性的利用语文一次来提高文化素质涵养。
如在教材《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学习时,我看过一本与其相关的书籍,才发现,原来语文教材和它还有共通之处。又查看图画的时候,看到祖国《天安门》的插画。更加坚定了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概念。老师可以通过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知识,以某一主题引发学生,让学生能够畅想祖国山河辽阔、地域广阔的伟大。让学生自己去歌唱、绘画壮阔的蓝图,从中体会乐趣。在逻辑上贯穿始终,教思结合,更多的融入其他学科、整合资源。
三、来源于自然现象、社会实践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自然界中,孕育着许多语文实践活动。俗话说的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然而,语文的学习便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儿时的我们对世界万物充满著好奇,怀揣着一颗莽莽撞撞的心,想对他一探究竟,也正是这种好奇心的作祟,也让我们无知无味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斑斓的色彩。可我们毕竟年少,对事物的认知及现象的因果根本无法深刻理解。但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可以从社会实践、自然现象的观察中,探索许多未知的难题,融入课外的知识,学科之间相互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知识面,而且可以很好的进行语文实践。
1.源于新闻时事的实践活动
新闻时事中,有很多的知识,都涵盖着语文文化活动。身为教师,我们不单单只传授课本中的知识,还应该囊括更多有文化价值及气息的时事政治热点等,善于去挖掘和学生生活有关的知识,又让学生能够欣然接受的具有一定语文意义的文化。新闻中的一些热点话题,往往是使学生颇为关注、极为感兴趣的,老师可以以此为依据,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月1日起,我国将取消包括抗癌药在内的28项药品进口关税。调整后,绝大多数进口药品,特别是有实际进口的抗癌药均将实现零关税。今后,老百姓在购买和使用这些进口药品时有望享受到20%的价格优惠,缓解“看病贵”的难题[2]。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相关报道,写一篇观后感。
2.源于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
地方的特色文化,蕴含了许多内容,当地的民土风情、习俗、工艺品、节日庆典等,这些项目的组合也是学生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教于生活实践。学生能够根据当地的文化生活,实践出更具文化素养的氛围。老师可以遵从学生自己个人的喜好,自主的抉择更为适合自己的某一层面,以它为依据、基础,搜集可以实现这一主题所需要的资料、信息,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与此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语文活动能力,全面的发展、改善自己的语文素养。
常闻“孟姜女哭长城”中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世界最深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许多具有特色的名胜古迹。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语文资料,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以此组织学生《寻找家乡美》的活动,学生自己亲自调查各自家乡走出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方特色等,写出一篇调查报告,在班级里小组讨论、交流[3]。
3.源于生活的实践活动
今年植树节的时候,我看到许多少先队员,迈着轻快地步伐,迎着和煦的春风,开启了植树的征程,开展一期“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的工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启发学生来提出更多的思考,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讨论,提出“‘绿色工厂是否是利用光合作用?”、“植树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植树可以改善环境?”“植树有什么意义?”……十几二十几个question。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擅长的部分随意的结合成小组的模式,由小组的领导者指导分配各自的任务,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辨识,老师还特意只做了一套方案,设计规划出一份表格。有的同学绘画功底较好,画出一副绿色萦绕的世界;有的同学擅长语文编写,写了一篇创造绿色祖国版图的设想;有的同学更是亲力亲为,自己去做走访调查……更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每个同学都决定在植树节的时候为国家的领土增添一抹绿的气息。
4.源于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大自然的美景可谓是变幻莫测,春、夏、秋、东各有各的特色,每一个季节都有惊喜与特点,身为老师,可以及时的根据每一季节的变化,有效地开展语文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例如开展一次以《春的消息》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发现绿草的萌芽”、“沉睡已久突然苏醒的河流”、“第一朵雏菊的开放”来感受春的气息,在实践中,感受春天到来的讯息。自然界中,有很多的事情,我们都是可以通过实践来发现的。
四、结束语
多样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同时,也極大的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通过实践,不仅可以锻炼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可以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这样的优点,让我们又怎么忍心拒绝呢?
参考文献:
[1]杨楠.浅析教育戏剧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的探索[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10):51-52,60.
[2]练玉葵.以社团阅读为载体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J].师道·教研,2017(11):80.
[3]封智慧.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J].魅力中国,2016(5):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