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功能主义”的理论内涵与解释力
2018-08-10王靖瑜
王靖瑜
摘要:欧洲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个重大事件。近年来,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格外受关注。“新功能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重要国际关系理论,其理论观点曾深刻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本文站在21世纪的新时代视角上再次检验“新功能主义”,联系理论与现实,通过对“新功能主义”理论和21世纪以来欧洲一体化事实性进程的对比,得出“新功能主义”理论对当今欧洲一体化的解释力不足的结论。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新功能主义;理论解释力
欧洲一体化进程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致力于整合欧洲各国力量,建立超越民族国家的共同体,以使欧洲不至于成为大国竞争中的牺牲品,保障欧洲老牌发达国家的竞争力。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研究欧洲一体化,并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其中,以“外溢效应”为理论核心的“新功能主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度成为解释和预测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理论。1976年,哈斯曾宣布新功能主义地区一体化理论过时,到八十年代末,随着欧洲一体化局势的好转,新功能主义理论再次复兴。时至今日,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又与上个世纪不同,出现了发展缓慢的情况并呈现出一些曲折过程,此时新功能主义还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吗?本文将通过探讨21世纪以来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与问题来论证新功能主义的现实解释力。
一、“新功能主义”的理论内涵
新功能主义应用于解释欧洲地区一体化的最根本的理论依据是“外溢”效应。包括“功能性外溢”、“技术性外溢”和“政治性外溢”等。外溢现象是指一个领域的问题将提出另一个领域的问题,或要求另一个领域提出解决办法。一旦这些变化发生,将会有一个由外溢引起的一体化发展(1)。在“外溢理论”的设想中,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不同的功能部門实现一体化,外溢将逐渐蔓延到政治领域,诸如公司游说集团、工会等利益集团将日益把注意力从试图影响民族国家政府转向影响新的区域性行政机构,这个新的区域行政机构将设法为它自身赢得新的权力(2)。
菲利普·史米特强调,外溢作为一体化的重要过程是指进行一体化的国家对最初共同追求目标已取得的成果不太满意,通过尝试扩大其他合作领域或者加深原先合作内容以便消除它们的不满。鉴于各种功能性的工作本身具有相互依存性,各个利益集团、政党或政府会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推动一体化,而精英人物则利用一体化过程产生的挫折或危机感赋予一体化新的使命。因此,外溢过程及其效果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出现。(3)
二、“新功能主义”在20世纪的解释力
在欧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国逐渐意识到本国的局限性,为了使优势互补,让本国企业有更好的发展,欧洲各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跨国公司为摆脱经济上的发展受到的限制而激发对一体化的需求,积极参与政府决策,推进一体化进程,而政府也需要企业来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也就乐于推动经济一体化。由跨国公司的发展需求而导致功能部门整合、政府企业合作及各国政府间合作,使经济走向一体化,这种现象正好契合了新功能主义的“外溢”理论,因此,曾经的欧洲一体化发展能用“新功能主义”来较好地解释。
三、理论目前的解释力缺陷
1.“新功能主义”没有预料到一体化所带来的问题
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欧洲就建立起了统一大市场、欧元区,实现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全部自由流通,实现了经济高度一体化。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完善,各大企业的利益需求已经基本满足,且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带来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劳动力进入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各地的失业,使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产生。在宏观经济层面,随着欧洲货币的统一,欧洲各国将货币政策的制定权让渡给了欧盟。但是,欧洲各国保留了财政政策的制定权,这就造成了欧元区在应对较大规模的冲击时各国无法通过调整货币数量来缓解债务危机或进行宏观调控。由于欧洲央行只能采取一种政策,所以央行为了欧元的稳定必须采取低通胀政策,也就是说央行不会增加货币数量,各国只能通过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以此走出经济危机,增加就业。但这就极易使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陷入债务危机。
“新功能主义”仅仅探究了一体化的推进动力,他们认为“外溢”会不断涌现,却没有考虑到一体化所带来的问题,更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会阻碍“外溢”,限制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2.“政治性外溢”困难重重
欧盟的“功能性外溢”和“经济性外溢”进展的特别顺利,但是其“政治性外溢”却进展缓慢。即使如今欧盟的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仍然没有足够的动力进一步推动“政治性外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部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利益集团对于一体化的不同态度。“政治一体化”的速度减缓始于欧洲主权国家拒绝向欧盟继续移交国家权力,这使得欧盟主要机构的权力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在政治上的作用有限。上述现象说明政治一体化很难由其他领域上的“外溢”来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到目前为止的成就,往往不是“外溢”的直接结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欧洲刚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来,同时面临着成为美国的附庸和牺牲品及被苏联武力征服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不得不开始寻求报团取暖,以避免被消灭的风险,这就是欧洲最初的一体化动力。而在苏联解体后,欧洲一体化则明显减缓,到了今天,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受到民族主义的影响。这与“外溢理论”无关,而是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有关。这说明“新功能主义”在考虑欧洲一体化问题上过于狭隘,并未与国际政治的变迁紧密关联,使它在当下的解释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3.一体化的推动主体具有多元性
“新功能主义”强调非国家行为体、利益集团和工会等组织机构团体的力量,依靠政府间组织的监督和辅助进行发展并推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这些力量往往很容易受到政府意志的影响和干涉。譬如说工会的游行或利益集团的游说或许可以左右政府的政策,但同时,他们又较容易被满足,或因为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而改变目的,与政府相勾结。譬如说,国家总统候选人会在换届选举的时候通过提出优惠的政策来“拉拢”工会,以获得更多的选票。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欧洲的一体化发展速度、程度更多受到民意、政府意志的影响。例如2016年的英国脱欧,就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全民公投,是否离开欧盟由民意决定。英国脱欧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插曲,但也说明了欧洲一体化推动主体的多元性,利益集团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四、结论
“新功能主义”在考虑一体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时过度相信“外溢”的力量,而并没有预见到危机,这种思路导致了该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下降。由于其自身的理论不足及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考虑欠缺,使得“新功能主义”在面对21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大变化时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目前欧洲一体化所面对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了。欧洲仍需寻找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理论。同时,可以看出,“新功能主义”若想解释和预测新世纪的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其理论框架。
注释:
(1)房乐宪.《新功能主义理论与欧洲一体化》[J].欧洲,2001.11.15:14-20。
(2)同上。
(3)同上。
参考文献:
[1]房乐宪.《新功能主义理论与欧洲一体化》[J].欧洲,2001.11.15:14-20.
[2]朱立群.《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问题、路径与特点》[J].国际政治研究,200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