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教育中的几点思考
2018-08-10罗惠珍
罗惠珍
【摘要】现今,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表现的形式也愈来愈多样化,并随着网络的普及,其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对被欺凌的同学身心健康影响也更大,很多被欺凌者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更甚者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发展。因此,校园欺凌现象如何有效的解决,迫在眉睫,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要走在社会、家长的前面,担起解决校园欺凌现象重任。
【关键词】中小学 校园欺凌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7.4;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219-02
据法制网的舆情显示,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被曝光且引发一定关注度的校园侵害案件92起中,校园暴力、欺凌类事件就有57起,占比62.0%;九成以上的校园侵害事件造成了人身伤害的后果,因暴力行为致死的案件占比达到12.0%。其中不乏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甚至已经触犯了刑法。例如1月20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某校八年级学生徐某与同班同学余某在校内因琐事发生纠纷,为报复徐某,余某、李某邀约本年级其他几名女生,轮流对其进行殴打。在这些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
但是,我国刑法中虽规定十四岁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可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未满十六周岁的放在比较轻微的校园暴力行为,没有进入我们刑事犯罪处罚的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行为不端的学生的恶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也提交了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建议和提案,希望通过立法手段来解决校园欺凌现象。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王胜明表示“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建议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那么,如何有效治理校园欺凌成为摆在学校、家长、社会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拟从学校教育层面进行积极探索一二。
一、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做到有的放矢
2017年12月,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方案明确定义,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在《方案》中明确了三个要点:一是明确了学生欺凌的范围,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事件;二是明确了学生欺凌的构成要素,包括发生的单次或者多次、主观上的故意、表现的多种形式、损害的多个方面等四个要素;三是强调学生欺凌与学生之间打闹嬉戏的区别。有了以上的界定,有助于学校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二、掌握校园欺凌者和被动欺凌者的常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判明
校园欺凌者一般分为典型欺凌者和被动欺凌者。典型欺凌者表现为特别容易冲动,更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典型欺凌者常以自我为中心,对被欺凌的同学缺少同情心,更甚者以施虐为乐。比如,一旦有人惹起他的不快,立马挥拳相击,不管结果。当欺凌事件发生以后,事后还会大肆宣扬,歌颂其“丰功伟绩”,很多不为老师知情的欺凌事件,都是他们自己暴露出来的。所谓的被动欺凌者,实际就是助纣为虐的人,他们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后,从观望态度转为协助及附和那些欺凌者,在欺凌者施暴后再对被欺凌者痛踩一脚,落井下石,有些被動欺凌者则选择站队,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实际上仍是起到了为虎作伥的作用。
除此之外,现在还有另外一种欺凌模式——网上欺凌,需要学校警惕,既欺凌者利用网络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采取发朋友圈、腾讯视频、快手等等手段,这种网上欺凌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危害更大。作为学校要时刻关注网络动态,一有苗头,及时遏制。
三、掌握校园被欺凌者的常规表现,处处留心,老师之间相互提醒
被欺凌者往往性格内向、害羞、胆小怕事。他们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因此在学校中十分孤单,缺少关爱,缺少信任者。同时他们也缺乏与同学之间相处的社交技巧,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容易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还有一些本身有身体障碍者或智力障碍者他们更容易被校园欺凌者欺凌。这些校园被欺凌者被欺凌后,极易出现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自残、自杀等等行为,也有甚者自己也变为欺凌者,成为欺凌下一个被欺凌的帮凶。如温州某人民法院曾公开宣判了一起发生在校外的未成年人欺凌案件,在这个欺凌案件中,8人殴辱的17岁少女,被轮流扇耳光、踢踹,并被强迫脱光上衣,跳裸体舞,该名学生被殴打和侮辱前后持续了1个多小时。可是本让人唏嘘的该欺凌者,为了以后不再被欺负,作为被害人的她,后来却加入了欺凌团伙,助纣为虐,成为下一个欺凌者。
针对校园被欺凌者的常规表现,学校要告诫老师处处留心、相互提醒。学校的班主任首先要摸排本班的有此类表现的学生,一要及时与科任教师沟通,同时汇报上级主管领导,发现一例解决一例;二要做到家校合作,互通信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表明,校园欺凌的根子很大程度上在家庭上,许多施暴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庭条件优越,“我爸是李刚”;或是家境恶劣,有被父母暴力对待的经历。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模仿。开展家校合作,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三是对有反常表现的学生,建档建册,及时跟踪反馈;四要在学生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处于快速发育期,情绪不稳定、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除去这个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青少年对他们施暴行为出现了认知偏差,不可否认,这种家庭、社会偏差的出现与他们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
总之,由于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个性张扬,行为叛逆,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形成中,他们制造的校园欺凌的形式愈来愈多样化,并随着网络的普及,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更大,很多被欺凌者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更甚者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发展。因此,校园欺凌现象如何有效的解决,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家长、学校三方合作,学校教育则更要走在社会、家长的前面,正确认识欺凌与被欺凌者,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对于欺凌者做到宽容而不纵容,对于被欺凌而伤害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保护,担起解决校园欺凌现象重任。还学校一片净土,塑教育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1]向敏《中美校园欺凌防治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翁公明《关于中学校园欺凌的调研报告》[J]基础教育研究.2016:13.
[3]李泽宇《中学校园欺凌治理的事先预防问题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