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恭城“仙姑诞”(1)节日仪式分析

2018-08-10杨慧红

神州·上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仪式

摘要:仙姑刘三姐信仰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庙宇仙姑庙又称“仙姑殿”是这一信仰的文化空间,仙姑娘娘刘三姐作为民间信仰神,其诞期有着系统完整的节日仪式和内涵丰富的地方性信仰文化,在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地的社会团结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仙姑诞;节日文化;仪式

一、“仙姑诞”节日仪式的空间与时间

南岬仙姑庙坐落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银殿山脚下,山环水绕,四季宜人,庙址位于平安乡以北南岬河畔,隶属于下山源村第四小队,距县城约二十公里,始建于明朝,具体年月不详。庙宇厢房的墙壁上镶有历代古碑,其中一块约嘉庆年间的石碑记载“刘氏仙姑娘娘一庙创自前朝”。2008年重修仙姑庙时刻碑曰“坐定详查南岬仙姑庙始建于明朝末年公元1608年”,然笔者在仙姑庙调研期间,尚未看到这一推论的确凿史料,但可以推算庙宇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清光绪年间恭城县志中对本县仙姑信仰及祠堂庙宇等有诸多记载,彼时人们的仙灵信仰风俗之盛可见一斑。县志第一卷中,第二十八页壇字章有记载曰:“南岬仙始庙在城东三十里树木清幽俨然仙境天旱祈雨屡应”。(2)古碑中,最早有康熙五十三年的碑文中记载,康熙四十七年六月时高温天旱,黎民百姓虔心斋戒,准备了三牲(鸡、鱼、猪)酒礼前往刘三妹仙姑娘娘殿中求雨,神灵感应当日赐雨,百姓有所依,有信士钟世英组织集资于壬辰年十二月重修仙姑庙。

目前仙姑庙保存完好的22块古碑将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民国等建庙修庙、祭祀祈雨的历史面貌展现给世人,四百年时光流转,仙姑庙数次被毁,几经重建,昔日祈雨之所如今已是拜神祈愿之堂、节庆观光之地。庙里供奉六位神灵,上殿为仙姑刘三姐、观音娘娘、婆王娘娘,下殿为药王爷、财神爷,庙堂外有土地神小庙,仙姑庙内外均设香台,敬奉天地神灵共三十余位,庙里的四位管庙人每天早晚焚香、三餐烧纸,每日打扫神龛,敬奉酒水,一般是米酒、柑橘叶水和油茶。

“仙姑诞”是南岬仙姑庙为恭贺仙姑娘娘刘三姐的寿诞而举行的会期活动,是南岬地区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活动之一。民间认为仙姑娘娘刘三姐是农历七月初七出生,因此这一天要为她庆祝诞辰,但往往自六月底就开始筹备贺寿的各项事宜,自初一至初七,仙姑庙里进行着各种敬神仪式,早晚都有仙婆给三姐唱山歌、祭拜行礼,庙会期间迎来四方香客,游人如织。近年来,仙姑庙发展日新月异,几乎每天都有香客来访,人们到庙里进香烧纸、祈愿还愿、求签问神、唱歌会友,更有寄情山水、虔诚信仰者来此小住修养身心,诞期更有民间班底搭台演出,热闹非凡。民间流传着许多仙姑娘娘的传说故事,多处建有供奉仙姑刘三姐的庙宇,并衍生了许多的信仰文化。

二、“仙姑诞”的节日仪式过程

诞期的仪式活动有一定的程式和灵活性,基本上按照请神、敬神、送神的一般過程,主要的仪式活动从六月底持续到七月初六。敬神过程中的部分仪式环节,也可能根据当年的情况有所调整或者增减;送神环节比较简略,当地民众认为,“神仙们玩乐好了,想回去自己就回去了。”仙姑庙有四位常住管庙人,其中的两位仙婆是诞期仪式活动的主要操办者。

在请神仪式中,主要包括为各路神仙们剪五彩衣及饰品、兵马,选定吉日焚化这些祭品,以及洗脸净身换新装,这构成了恭请神仙下凡来共度节日的基本仪式。

剪五彩衣是南岬仙姑庙为娘娘祝寿要进行的第一项重要活动,通常由庙里的两位仙婆和村里虔诚信仰仙姑的女人们一起准备。她们早早就买了五色彩纸,于六月底在仙姑庙聚集,为各路神仙剪五彩衣及兵马等,众人用五色彩纸剪出男女两款衣服,分大小尺寸共360多套,此外要为仙家们剪制管帽、游船、刀、箭、战马、战旗以及鞋子等,虽然每年都有香客集资购买这些衣帽饰品送进庙里,但仙姑庙依然年年坚持着这项活动,在这种简单而虔诚的劳动中,人们觉得每一点心意都会被神灵接受,多一点心意的表达,仿佛就与神灵多亲近了几分。关于这些衣服的分配,并没有明确的指定他们认为,所有衣物均由玉皇大帝分给众人,无需凡间安排。

农历七月初,通常在初一初二,要将赶制的新衣服化(烧)给各路仙家,连同香客们送来的衣饰物品整理妥善,由庙里的主事仙婆选定吉时,燃起香、纸,唱起山歌恭迎神仙们下到凡间。一箱一箱的香纸、符画在祭坛慢慢烧去,最后将五彩衣及兵马等慢慢化给神仙,整个活动持续两三个小时,期间仙婆们一直手持香束、高唱山歌。

随后选定吉日(常在初三、初四),为仙家们洗脸、净身、换新装,通常是由经常为庙里做事的仙婆们主事,一般人不能随意触碰神像,因此洗浴这天起,庙里就住进许多帮忙操办寿诞的信众们。这一天,她们将烧红了的铁秤砣放在柚子叶上,以米醋淋之使其烟雾升腾,谓之“去味”,通常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也进行这项活动,目的是去除庙里的邪气杂味。当地民间常用加了柑橘叶煮开的热水来为神仙们洗浴,并洒在庙内四周,认为这样能除尘辟邪,并将神龛也一并清扫擦洗,神仙们换下的旧衣帽饰品则要在整个仪式结束后一起化(烧)掉。

敬神仪式包括节日期间仙姑庙的日常敬奉活动,以及信众、分坛的仙婆等来庙里进行的不同形式的仪式活动。

在仙姑庙,每日清晨要将殿内五位神灵及殿外土地小庙等神龛前换上新茶,要将早上的第一杯油茶敬神。此外要敬上加了柑橘叶煮开的清水,有时也敬奉米酒。上座总祭坛上,每日摆放二十七个酒盅,摆成三排,每排九个,与神龛前一样,每日敬油茶、柑橘叶水、米酒。节日期间,更是早早就有“为娘娘做事”的妇女们唱起山歌,恭祝仙姑寿辰,并向其祈愿,歌词多是随情而起,曲调轻缓。庙里的一日三餐均要将新做的饭菜盛出一碗,摆上碗筷敬奉给天地众神,而后便撤下饭食分而食之。

此间有香客们带着香纸供品等来此祭拜仙姑娘娘,求签打卦、进香还愿等,仙姑庙里整日进行着热闹的民间信仰活动。他们在这里共吃流水席,为仙姑庙捐钱献物,围坐在一起闲谈说笑、唱歌娱乐,有的香客们还要在这里住一夜,通宵达旦、彻夜联欢地陪着仙姑娘娘过完生日。更有山外的信客特地来到仙姑庙义工,与大家同吃住、共劳动不求回报,以此来向神灵们表达内心的虔诚与敬畏。

仙姑诞是仙姑庙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一次节日,许多敬奉刘三姐娘娘的小庙或者神坛也会来此为娘娘贺寿。他们通常带上自己的法器等,在仙姑殿前一字排开,将纸钱、符纸铺在地上,带一只活鸡当场宰杀,以鸡血淋之,而后诵念祈愿,认为这样一方面能够向仙姑娘娘表达敬奉,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仙姑娘娘赐予的、不同于一般民众的关照。仪式之后,将鸡仔拿到厨房料理干净,热水煮熟,再放到仙姑殿祭台上供奉,至中午则分而食之。他们有时带着三牲酒礼来祭拜娘娘,有时请来师公做法,比如初四的回龙法事,这种法术是为了祭祀水龙王,以保四方安宁、风调雨顺,虽不是每年都进行这种法事活动,但亦是常有之事。整个回笼法事阶段有八至九套法事,包括请龙水、请众神、(武教请神)吹牛骨、念经文(呈表文)、激降、念经(请祖先)、招兵、施孤(孤魂野鬼)、上表文,有时也可适当调整顺序,每段法事打鼓念经,做完一套法事有一段时间休息再继续进行,通常是由当天傍晚做到第二天凌晨。

唱山歌是诞期节日仪式中古已有之的惯例。山歌是仙姑信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因子,古时人们徒步赶路来到仙姑庙朝拜敬神,进香许愿等活动之后便在庙宇附近歇脚,山里的乡亲们或席地而坐或倚树而立,这一群那一片,偶或有结伴对歌的临时比赛,大家共同唱起山歌祝神娱乐,有时傍晚返程,有时彻夜欢歌。而今的仙姑庙建有厨舍厢房,人们在这里拜神敬神、唱起山歌,你答我应,此起彼伏,欢度仙姑寿诞。

初七为仙姑生日,但这一天仅在仙姑殿内摆上供品供奉娘娘,香客依旧挤满了上殿、下座,日常的敬香祈愿依旧进行,其他活动则已结束。至初八,将供桌上的祭品撤回,为各路仙家们焚香唱歌,欢动众神回到天界。然而这样的送神仪式往往十分简单,他们认为众神和凡人一样,出游欢聚之后自然就各自“回家”了。

三、“仙姑诞”节日仪式的功能分析

南岬“仙姑诞”庙会是瑶乡里滋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传承,有些文化元素或者仪式内容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则一直为瑶乡人传承发展,并逐渐呈现出更为多元的文化面貌和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

“仙姑誕”仪式文化的传承对传统民间信仰文化的传播和民族文化的守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诞期的仪式中内涵着许多的传统文化因子,包括原始的自然崇拜、瑶族的民间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以及瑶乡的日常生产生活民俗等,求雨、求子、护佑安康、祈求婚姻、财运与仕途顺利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古而有之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形态。此外,在“仙姑诞”的节日仪式中,还穿插着许多的瑶乡习俗,以及瑶乡的山歌文化,以刘三姐文化为核心形成了具有强大内涵力和影像力的诞期仪式。而仪式本身又作为节日的展演形式,将这些文化元素容纳、结合并不断展现,成为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良好载体,实现文化的传续。

(二)加强文化认同

南岬仙姑庙所承载的信仰文化鲜明地体现出极强的复合性特点。这种复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论证,一方面体现在地方性区域文化与中华民族大文化之间的交叉复合。另一方面体现在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融合共存,庙里的神龛内敬奉的神灵除了主神刘三姐之外,还有婆王、观音、药王、财神,其中,岁恭城本地的信仰神——婆王的信仰最为浓厚,临近的栗木、莲花、龙虎、平安和西岭等乡也是婆王信仰的较集中地区,围绕着婆王信仰形成的婆王节有一系列的节日文化和仪式活动,“为信众提供了交流沟通机会,加强了地方文化认同,强化了族群认同,是维系和发展地方文化、族群文化的粘合剂”。(3)于此相似,以刘三姐信仰为核心的“仙姑诞”节日文化和仪式活动,作为一种承载着独特的社会意识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为信众们的精神寄托与文化展演的场域。民间的神灵信仰大多都没有严格的宗教仪式、也并非都有正规的宗教活动场所,人们对神灵、菩萨的尊崇和敬仰,往往就是在一炷香的燃烧、一挂鞭炮的礼敬或者是对着神灵画像的膜拜之中实现。而这些信仰神,又常常与当地的民俗融合在一起,成为某一种民俗信仰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复合性使得仙姑信仰融汇了许多的信仰对象,具有更为强大的信仰力量,并且强化了当地人的心理认同。

(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庙会狂欢具有心理调节器、社会控制安全阀以及维系社会组织、增进群体凝聚力的良性功能。它反映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同时也反映了形式的非理性行为具有理性意义这一深刻主题。(4)民间信仰的力量是无形的,对于传统社会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即便在当下,瑶乡人在“仙姑诞”的节日文化氛围中,实现精神的宣泄与现实生活的安慰,在整个仪式活动的筹备和节日进行中,团结一致,集体合作,成为凝心聚力的良好契机,因此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强化群体意识,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节日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并成为民族文化的缩影,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致性,在共同的文化传统的氛围里,民众更加深入、广泛地参与节日活动,增强集体意识与民族认同,在价值观念、思想信仰与行为规范的教化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和促进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文化的特点,一是文化与意识形态交融,二就是文化与经济交融。将文化作为开发经济的独特资源,以其经济的形式发展文化。(5)将传统的节日文化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引导其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社会建设相向而行、相得益彰,是新时期文化发展事业不容忽视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

(1)为庆祝仙姑刘三姐诞辰而举行的庙会,节日期间称“诞期”、“会期”。

(2)清《恭城县志》,第一卷,第28页.

(3)蒋萍.唐黄瑶婆王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第76页.

(5)何姝頔.《文化强国视阈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参考文献:

[1].恭城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委会编,1992年.

[2].恭城县志,清光绪十五年版.

[3].蒋萍.唐黄瑶婆王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第76页.

[5].何姝頔.文化强国视阈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6].梁宏章.幽冥世界的探访者——恭城过山瑶仙娘的民族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7].赵巧艳.侗族萨岁安殿仪式的过程展演及文化象征[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5年.

作者简介:杨慧红,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仪式
交通运输部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观看升国旗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仪式感
生活要有仪式感
婚姻中的仪式感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