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的官媒制度

2018-08-10张馨方

神州·上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官媒婚姻制度

张馨方

摘要:官媒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制度。自周至清末,这一制度一直存在,并对中国古代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官媒的含义与起源、职责,官媒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及产生这一制度的原因几个方面对官媒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媒妁;官媒;婚姻;制度

媒妁文化是中国婚姻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诗经》云:“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男女若想缔结婚姻,必须有媒人作为中介,以促成婚姻。“明媒正娶”被人认为是婚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史记》中记载,襄王即位后,立太史敫的女儿为王后,并生下儿子。然而太史敫却认为:“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汙吾世。”并终身不与女儿见面。古人对“媒”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古代的“媒妁文化”,前人多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探讨,对官媒的专门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将立足于官媒这一特殊制度,结合前人研究综述及古籍中的相关记载探讨这一制度。

一、含义与起源

《说文解字》记载:“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可见“媒”、“妁”二字都是促成婚姻的的意思。

关于“媒人”,最为人熟知的是女性且没有官职的形象,即“私媒”,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由朝廷专门设置以管理百姓婚姻的媒官,称为“官媒”。官媒这种体制在周代就已产生。“有媒氏职,是天子之官,则诸侯之国亦有媒氏,传通男女,使成婚姻,故云媒氏也。”“媒氏”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最早的官媒。

二、主要职责及人员设定

对媒官职责的介绍,《周礼》中尤为详细。这里就以此为例,简析媒官的主要职责。

(一)记录信息,促成婚配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礼记》中记载:“三月之末……父执子右手,咳而名之。”子生三月,为其取名。然后媒氏要记录新生儿的出生年月和姓名,《白虎通义》解释:“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待男子三十,女子二十还未成婚之时,促其婚嫁。

但凡已经娶妻嫁人的,则必须要在媒氏处予以登记,以免日后婚配出错,同时也可作为婚姻出现变故之时,诉讼的佐证。

(二)会令男女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仲春之月,農忙之前,是男女结婚的好日子,而这个时候,如果有私奔的情况也会不加以禁止。可见仲春之月,礼数也会相对轻松一些。也由此,《诗经》中男女相会的事情多发生在仲春之月,如“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適我原兮。”

(三)处罚违令者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对于男女尚未成婚的,媒氏的职责就是帮助他们成婚,这一点与私媒无他。但是如果无故而不嫁娶,那么官媒就可以处罚男女,这是官媒与普通私媒之间最大的区别,即官媒具有国家强制性的职能。而这一点是后世历代皆有规定的。如汉朝“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刘宋时“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关于婚嫁年龄的规定和逾岁不嫁的处罚,各个朝代会有所不同,但就其性质,却都是一样的。

(四)监督聘礼规格及习俗

“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嫁殇者。”

规定了男女结婚的嫁妆彩礼的规格,禁止将生前没有夫妻名分的男女迁葬在一起,禁止对已死的男女进行嫁娶,这里明确提出了禁止冥婚的陋习。而媒氏有要对这一规定进行监督的职责。

(五)监管男女之阴讼

“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刑者,归之于士。”

凡因男女引起的争讼,要在国家的社坛听断;其中有触犯刑律的,交给司法官处置。这也属于媒氏的职责,是其有别于私媒的重要一点。

关于官媒人员的设定规格,《周礼·地官》中这样记载:“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媒氏还有助手来协助其管理男女婚姻之事。可见周代的官媒制度,无论是从职责的分配还是人员的分配方面,都是比较完备的。

三、历史发展及职责的演变

自周代始有官媒,后世各代亦有所发展。《管子》“凡国都皆有掌媒。”可见在春秋时期,官媒作为一种官职是广泛存在的。但是后世史书中的职官志中对官媒鲜有记载,却在人物传记、杂记小说,甚至是法律条文中偶有出现。

究其原因,则是官媒的这一制度的特殊性,其发展越来越民间化,逐渐演变为半官方半民间的模式。另外,由上文所引述的,官媒的职责与户部的一些职责相重合,所以在秦汉之后,官媒的一些职能便转到了别的官职之上,在职官志当中也就不再有关于官媒的详细记录。但这一职位却并没有在中国的历史上消失。

《后汉书》记载:“光武中兴,锡光为交阯,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这里所说的“媒聘”也就是媒官,结合文中历史背景可知,设媒官,掌管嫁娶是被视为一种对蛮荒之地的开化行为。这也是朝廷之所以设立官媒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职官》中记载“而有十三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媒曹被列入了十三曹的一种。《宋书·百官上》:“媒曹属一人。”这两则便是后世史书职官志中对于官媒的唯二两条记载,且都只是单列名目,并没有详细记录。另外,《晋书》记载司马炎曾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这里的长吏或就是官媒。

《唐律疏议·户婚》中以法律条文规定婚姻必须有媒人,在卷十四中,关于“违律为婚”的条例就有三条,且若媒人促成违律的婚姻,也将受到惩罚。表明做媒活动受到了来自官府的监督与规范,使之更好地从属于国家监管之下。宋朝的《宋刑统·户婚律》也有类似的记载。

元朝是继周代以后,对于官媒的记录最为详细的朝代。

在职能方面,《元史》中讲:“镇民张复,叔母孀居,且瞽,丐食以活,恐思诚闻之,即日迎养。思诚怜其贫,令为媒互人以养之。”媒互人也就是媒官在元代的称呼,而“令媒互人以养之”,可见其又多了赡养鳏寡老人的职能。

而关于官媒的人选,《通制条格》记载:“今后媒妁从合属官司、社长、巷长、耆老人等推选,选保信实妇人充之,官为籍,记姓名,仍严切约束。”选拔取于民间,但是最终还是会入官籍,成为官媒。是官媒这一制度半民间化半官方化的生动记录。

元朝甚至会对官媒进行“在职培训”。《新元史》中记录:“其各处官司,宜使媒人通晓不应成婚之例,使牙人知买卖田宅违法之例。”官媒们甚至要学习律法以警示自己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以免乱配对,意图从根本上断绝婚姻起诉。

清代的官媒制度继承前代,所谓官媒也就是民间媒婆在官府中记名登记之人,但是又多了一些新的职能。《清会典事例·刑部》规定:“斩绞监候妇女,秋审解勘经过地方,俱派拨官媒伴送”。由于边疆男多女少,官媒就负责将逃荒女子,犯人的女性家眷指定婚嫁,甚至是伴送。

也有的官媒,正经做媒之余会做一些买卖人口的勾当。《金瓶梅》第十九回中雪娥盗窃,吴月娘直接“打发了差人钱,回了知县话。知县拘将官媒人来,当官辨卖。”《清史稿·列传九十二》:“疏禁官媒蓄妇女为奸利。”就有为官者致力于解决之一现象的记录。

另外,在一些杂书小说中也会有官媒的记载。元朝的《琵琶记》中的第十三出则名为“官媒议婚”。明朝的《喻世明言》中,清朝的《红楼梦》中也有官媒做媒的记录。

清之后,中国的官媒制度告终,但是私媒却由于其广泛的实用性,直至今日还依旧存在。

四、产生的原因

《礼记正义·曲礼上第一》:“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男女交往束缚较多的古代社会,媒人对于将要谈婚论嫁的男男女女来说尤为重要。而官媒作为一种国家专设机关又有着与私媒不同的特有的产生原因。

首先,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人丁兴旺有助于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所以充足的劳动力必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再者,国内兴戎战事也必要人丁充沛作为前提。而男女婚姻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专设媒官以督促婚姻,进而经由人丁的旺盛以在各方面增强国力。这是媒官之所以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古代统治者又认为“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格外重视媒妁之言。从上文的引述中也可以看出,统治者将通婚姻嫁娶作为一种开化民智的手段。且“人伦之道,婚姻为大”,设立官媒以达到这一目的便是顺利成章之事。

再者,媒官执掌婚姻制度,登记男女户口,管理男女婚姻訴讼等职能也有助于管理人口,维护国家的稳定。

由上可见,国家设立官媒的原因有多种,但是却都离不开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根本需要。

五、总结

官媒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必然有着其必要的历史价值。虽然它已退出了当今社会,但是人们希望结秦晋之好的愿望却千古未变。历史上,官媒与私媒从未鲜明的分割开来,虽然官媒制度消失了,但是与其具有相同性质的私媒必将继续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2]李学勤主编: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7]许慎:说文解字校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9]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0]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1]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2]通制条格[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影印本。

[1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猜你喜欢

官媒婚姻制度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公共卫生事件官媒报道的批评隐喻分析
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舆论策略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官方媒体融合新闻下的转型之路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