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顿挫中诗词文化的真善美
2018-08-10刘嘉贤徐驰
刘嘉贤 徐驰
摘要:荣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综艺栏目”的《中国诗词大会》在2017年春节假期黄金档进行第二季节目的连续播出,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以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诗词大会》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为电视观众奉献了抑扬顿挫中诗词文化的真、善、美。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诗词文明;真善美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科教频道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的最新力作,第二季于2017年春节正月初二晚黄金档登陆央视综合频道连续播出。在电视荧屏被众多娱乐节目所挤占的当下,以中国传统诗词作为节目主要内容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不仅收获了来自各方的赞誉,也获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播出的十期节目中,CSM50城收视率单期最高达2.33%,收视率平均达到1.61%,收视份额平均4.74%,六次位居央视自办节目的榜首。
从汉字听写的字符考证到成语文化的社会认知,从谜语俗语的节庆传承到诗词歌赋的综艺呈现,央视电视文化类节目从“文明博览”转向“文化钻研”,将更多华夏儿女的目光从奔跑着的明星消费转移到民族文化的精华鉴赏。《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华夏文明的展现为电视观众奉献了抑扬顿挫中诗词文化的真、善、美。
一、赏中华诗词之真:益智竞赛包裹的华夏诗词文明
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娱乐节目泛滥成风,同质化的节目类型与形态也良莠不齐,一同冲击大众的眼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多次下发“限娱令”,力求通过政策引导培育一批创新创优、带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实现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引领。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的指示下,央视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中国诗词大会》,通过传承传统的华夏诗词文明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依旧以益智类竞赛为定位,以诗词文化为核心内容,将竞赛形式与诗词元素进行杂糅实现了电视节目的集成创新。参考借鉴国外优秀益智类节目《以一敌百》的赛制,现场设置“百人团”与场上选手同步答题,“百人团”答题的错误人数即为场上选手的本题得分,每场结束后根据“百人团”的作答情况遴选出下一期的四位参赛选手,而除擂主外的其他選手将再次回到“百人团”当中进行答题比拼。
循环的选手资源使得一部分有能力的参赛者获得多次返场的机会,为节目提供了戏剧化的看点,也通过这些选手的多次展现强化人物性格特点,使观众记住了这些“有血有肉”、“越战越勇”的诗词爱好者,以具体的人物来牵引诗词文化的体现,透过一个个真实的人物案例体现诗词对于华夏儿女的影响。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①作为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以诗词文化为基底,通过选手的题目解答、点评嘉宾的相关诗词文化读解等方式,将华夏诗词文明所昭示的社会历史现实清晰明白地传达给广大的受众,以此发挥寓教于乐的社会教育功能。
当问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山东”何解时,郦波教授讲解了王维所忆的是华山以东的故乡亲友;当谈及“常娥应悔偷灵药”的诗句时,王立群教授解答了选手的疑惑,原名恒娥因避讳汉文帝刘恒而改为常娥,嫦字为后起字因而在李商隐诗句中应为“常”字。节目从诗词佳句的竞答引向社会历史层面的文化探索,以点评嘉宾带有对话式的讲解将相关的知识呈现出来,实现了包容于娱乐性综艺的文化内容实质的传播。
相比节目第一季而言,本季节目在知识性与娱乐性、“诗词文化”与“益智竞赛”的平衡上有着一定的进步。“益智竞赛”倾向于游戏化的题型赛制的制定,保留了图片线索、线索提示等富有创新性的题型,赛制环节方面,在个人挑战赛与擂主争霸赛之间增加了攻擂资格争夺赛进行“飞花令”的比拼,强化了节目的竞技游戏化。
二、寻文化基因之善:集体生存智慧的电视“诗词狂欢”
节目跨越大江南北,从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中精心挑选选手,将“全民诗词狂欢”意图呈现出来,号召社会大众共同加入这场诗词的“竞技盛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正是一种电视仪式,以现代电视的艺术与技术手段,将原本“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诗词文化衍变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狂欢事件”。来自各行各业的百人团选手通过自身的职业贴近性与其自身故事的讲述,将节目引向人性回归并更加贴近观众,为大众的移情观看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最后,以“熟悉的陌生人”为指导方针挑选兼具日常化与陌生化的题目内容,也使得电视观众愿意进入竞技答题的情境,跟随着选手的步伐共同迎接诗词的挑战,借此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安慰。
来自于诗词的普遍性生存智慧不仅是中国人处世哲学、民族精神的载体,也同样是集体无意识在文化层面的体现。当王立群教授解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时,以陆游的故事来体现中国人历久弥新的爱国情怀;当康震教授讲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时,以诗句引申深刻的历史道理,表现中国人对楚汉相争的教训吸取。
通过诗词文化所反映的电视观众内心的共识,正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凝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核心与关键。通过碎片化的诗词知识引领激发社会性态度与传统伦理评价,“善”的作用虽显零散但也能与观众的内心情感实现共振互动。
三、品生活意象之美:视听形象阐释的中国美学意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一档将诗词文化传承与传统美学精神相结合的文化类节目,以优美深邃的诗词文学说理动情,以神韵含蓄的情画趣理感人至深。
叶燮的《赤霞楼诗集序》中提及“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书画所代表的视觉意象成为诗词美学意境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以视觉占主导的电视艺术也通过视觉元素的呈现实现美学意味的传达。《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片头视频中出现春色满园、盛夏荷塘、秋光山水、江乡雪景等国画风格的意象,配以《咏柳》《夏日南亭怀辛大》《观书有感》《江雪》等经典名句,营造出四季具有写意化的诗词典型意境。其定版视觉的“落日余晖”画面更是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最为人知晓的古诗意象进行了视觉化转换,在设计与呈现上保持了原有的美学精神,使观众感受到了诗词文学想象现实化的美感。
为了表现出诗词的意境,节目也制作出多套三维动画的意境背景图,杜甫草堂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曲院风荷的“映日荷花别样红”,都将诗词的意蕴通过视觉画面进行了意境再造。但就演播室舞美与视觉的配合而言,第二季的“荷塘月色”主视觉相比第一季的“海上明月”,意境有余但呈现不足,毫无细节描绘的明月成为节目名称的背板,现场的梯田状舞台与荷塘毫无搭配,成为视觉上的败笔。
作为视听的综合艺术,听觉要素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中提到“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表现出来”,诗词意境的呈现不仅仅只需要視觉,更需要音乐元素的辅助进行气氛的渲染。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音乐延续第一季风格,以带有中国传统音乐色彩的网络游戏曲目为主,最常使用的背景音乐就是来自于网游“蜀山OL”的《望月之城》。该曲使用了竹笛、萧等中国传统乐器进行演奏,还夹杂着笙、大鼓、古筝和镲的声音,既能够将夜晚明月照耀下的静谧安好表现出来,又能鲜明地体现出民族精神的雍容大气,十分符合节目所强调的诗词之美与民族之魂。
诗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需要想象与主观经验进行意象构建与审美体验。而将诗歌的美通过电视视听手段进行呈现,需要将想象的意象通过视听元素进行物质化固定,以直观真实的意象激发观众内心的意境审美。尽管“诗无达诂”,但集体无意识的诗词意象共同导向了相似的诗词意境。《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作为文化类综艺的成功之处,就是使观众在审美愉悦的诗词意境中了解诗词文化。
总体看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作为一档展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电视节目,在第一季的基础上,能够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结合,以中华诗词的赏析引入知识性的社会历史现实,以文化基因的探寻昭示主体性的人文伦理智慧,以生活之美的品评展现意象性的中国美学内蕴。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03/c1024-20655810.html.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03/c1024-20655810.html.
[3]吴承笃.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J].东疆学刊,2006(1).
[4]习近平.习近平万米高空聊传统文化:要学古诗文经典[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1/c1001-25644531.html.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公开发表[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1/c1001-2564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