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细读经典名著在编导生教学中的策略
2018-08-10罗乐
罗乐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通过课外名著培养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扩大阅读视野,提升阅读素养。而编导生需要有扎实的文学知识,通过细读名著结合生活、衔接考试、教授方法等策略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扩大阅读视野,增强其文学素养。
【关键词】细读名著 编导生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17-02
前言
全日制普通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尽管如此,在高中语文常规的教学中,对于名著的阅读教学历来重视朗读、美读,但这些方法多是提高了阅读的速度,都是不符合“培養学生的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领悟作品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基本要求。对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对需要一定文学常识的编导生进行阅读指导呢?是不是让学生照搬上课时对课文的阅读方法呢?还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呢?这些显然是不妥当的,因此细读经典,从宏观上驾驭文本,感受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所在;同时也可从语言上,对字词句段深入品读,体味文字的魅力,提高其阅读能力,扩大其阅读视野,也增强其文学素养。
一、经典名著的概念
经典名著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是人类和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
二、了解细读在文本阅读中的应用
吕叔湘先生曾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什么?是语言。从语言进入思想内涵,再从思想内涵出来,回到语言,走一个来回,他的观点能代表当代学者的认知。
以“细读”的方式在文本阅读中的应用,在我国古代就创造了很多细读佳作。如:汉代经生的细读,六朝文士的品诗评文,明清评点家的细读等等。而如今我们所倡议的“文本细读”是对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鉴,是课堂阅读教学下的深化。在浮华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安静下来,细读经典,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完善他们的人格素养。
三、经典名著教学的现状问题
1.时代变化,兴趣被“快餐文化”冲击
经典文本以小说居多,“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而对小说主题、情节简绍等环节,一些教师用PPT或用改编的影视作品来代替学生自身的文本细读,教学弱化文本阅读。而现在的学生,被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迷惑,也大大地削弱了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不喜欢白纸黑字的油墨香味;加上经典的文本有一半的篇章是文言、白话文、译文的形式,所以学生对“经典”只是留存在图片、电影等形式,而非看书,更谈不上细读。
2.编导生的教学需求
编导专业培训内容包括:文学作品(文学常识)、命题编讲故事、即兴评述电视节目分析及创作、语言表达、视觉语言、编导思维散文写作等。对编导生需要一定基础的,没基础可以慢慢积累,厚积而薄发。其实文艺理论和文学常识是很多艺术考试类专业都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文艺理论的学习中,尽可能要看一些新近的书籍,和西方的文艺理论观点。因为现在的主流思潮还是倾向于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点的。而在文学常识贮备方面,正好与上面说的相反,我们要尽可能的多看名著。当然,世界文学宝库浩如烟海,不可能穷尽,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内容提要等等。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
3.名著教学形式单一
许多一线的教师已经意识到经典的重要性,但苦于考试的压力,对经典文本分析很难做到相对完整的解读。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不得不让教师越发看中分值。由原来“满堂灌”转变为“满堂对答”自主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了,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对于自律性强的孩子,自主学习没问题;但对于基础薄弱的孩子,自主学习效果不佳。
四、解决困境的策略
1.明确阅读目标,有效阅读
我在上课时将目标细化为按照作文体裁积累相关段落,比如写人的就积累动作,肖像,心理方面的段落,词句。要想提高阅读课效率,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在阅读课整个机制运行中,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不致于放任自流,使学生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阅读时间的浪费;而学生也由于目标明确而有“章”可循,阅读时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知欲就会更加强烈些。
2.自我推荐,提高兴趣
可让学生自荐书目,经过汇总,挑选出符合他们实际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本学年课外阅读的指导性书目。作品包括中国古典名著、外国文学作品(结合课本书目)、现当代文学作品。还有理想类、智力启发类、中学生热门读物等。经过推荐,学生的阅读就会有目标方向。
3.自主探究,回归文本
文本不应只关注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挖掘他们没写什么,没写的内容有什么深意。而经典文本就擅长于隐藏,让读者细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如《红楼梦》的研究,形成了红学,各路大家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文本中找到支撑的原文。
4.比较异同,自写评论
在众说纷纭的论坛中找到和自己契合的观点,细读各种资料中的异同,教师可以适当地选取最适合学情的部分,设计教案和学案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写评论,训练品评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借助前人经典评论,强化教师素养
经典名著教学时体现教师文学功底的课堂,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制约着经典文本教学的质量。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熟练地驾驭文本,才能站在美学的高度和学生谈论文本的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经典中的“美”。
五、结语
文本细读是比较适合于高中教学的,它从文字这个细微的角度剖析经典文本。本文就高中名著教学的现状,结合编导生的需求,提出推荐、探究等多种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自主创作能力,极大地改善了名著教学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演讲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先霈.文学欣赏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J〕小学语文教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