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咀嚼诗歌味道 呵护童话味蕾

2018-08-10傅爱君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诗歌阅读教学

傅爱君

【摘 要】童话诗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文本的童话性和诗性。从识字、学词、辨句、仿段到补诗,都要突破教学惯性,让童话味渗透于课堂的语言、环节的铺设和文本的品读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准、妥帖地解读诗歌,精心选择教学路径,并针对关键的破解点重捶猛击,从而引导学生解开文本的语言密码。

【关键词】童话诗;诗歌;阅读教学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彩色的梦》是一首童话诗,有着梦幻般的诗意语言。整首诗基调欢快,生动地呈现了许多美丽的画面。诗中每个小节的写法各有不同,如第一小节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彩色铅笔如精灵般天真活泼,第二小节连用三个“大”——“大块”“大朵”“大片”,营造了清新、明快、高远的意境。

基于童话诗的这些特性,教师要突破惯性,充分咀嚼童话的味道,且将这种味道无形地渗透于课堂的语言、生字的教学、诗句的品读和创编中,呵护儿童原始、天然、质朴的“童言稚语”。

一、识字,组一个童话家庭

教学生字过程中,笔者摒弃结构指导和笔画解读时的刻板教学用语,采用充满童趣的语言。

【教学片段1】

师:大家看“彩”字,“木”头上顶着花冠,她可是个三道杠的大队长哦。

师:这个字的哪个地方引起了你的注意呢?

生:“彩”的一横要横在横中线上。

生:“彩”的第一撇,要从竖中线上开始。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师边示范边解说)“木”头上的小花冠真漂亮,她的脚又直又长,左手伸得好长呀,右手插在口袋里。三道杠杠呢,也很漂亮!

师:下面我们来当小小书法家,把“彩”字写在格子里,请写两遍。

(生写字,师巡视点评)

……

师:再来看“梦”,这里有两个“木”,她们是一对双胞胎呢。瞧,孪生姐妹站在舞台上,小手拉得多紧呀!两边的长袖舞起来了,她们站在倾斜的舞台上一定要保持平衡哦。

师:那站在舞台上,她们怎样才能保持平衡呢?

生:左边的“木”的一捺变成了点。

师:哦,是的,她的这只手和另一个“木”的手拉在了一起。

生:两个“木”的小脚都踩在了横中线上。

生:“夕”的一撇要从中心点开始。

生:“夕”的一点和最后的一撇相交在竖中线上。

(师示范写,生在田字格上写两遍,师巡视点评)

师:请检查“木”的小脚是否踩在了横中线上,再检查“夕”的一撇是不是从中心点开始,“夕”的一点和最后的一撇是否相交在竖中线上。

之后,在“森”字的书写教学中,教师则这样引导:“上面这个‘木好像‘木妈妈呀,她伸开双臂,紧紧地护佑着这对孪生姐妹,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家人。”

二、析词,找一个童话身份

诗中“跳蹦”一词与“蹦跳”是词序可互换的同义词。“蹦跳”一词我们司空见惯。相比之下,诗句中用“跳蹦”,能更突出铅笔宝宝们激情四射、活泼淘气的形象。笔者设计的“词语宝宝有秘密”环节,以悄悄话的方式传达了词语一颠一倒中的奥秘与神奇。“踩踏”变“踏踩”,“欢喜”变“喜欢”,课件呈现词语“翻翻身”的动态轨迹。童话信息的叠加推进,使词语教学变得有灵气、有动感、有活力。同时,“领会诗意语言的精妙”这一学习目的也自然达成。

【教学片段2】

(出示句子:一打开,就在白纸上跳蹦。)

师:“跳蹦”翻了个跟头就成了——

生:蹦跳。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词语都是写动作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扮演词语宝宝):我们词语宝宝有一个秘密。有些词宝宝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宝宝组成的,让他翻个身,意思还是一样的。

师:那我们来给词语“翻翻身”吧。

(出示句子:他们的小脚踩踏在白纸上,心里盛满欢喜。)

生:他们的小脚踏踩在白纸上,心里盛满喜欢。

三、辨句,造一个童话情境

这首诗具备三大特点:好看、好听、好读。好看,即每一行诗的字数差不多,排队整齐;好听,即诗歌很顺口,具有押韵的特点;好读,是因为有了前两个要素的作用,读起来自然就朗朗上口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讲解式的话语只会让他们疑团重重,因此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小林”这一角色,请学生分别扮演小林、小林的朋友,通过剧情解锁的方式,打开诗歌语言的秘密之门。

【教学片段3】

师:彩色铅笔长什么样?

生: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

师:你看小林怎么说——

生(扮演小林):我喜欢把这一句改成这样:“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圆,有的方,有的硬,有的软。”

师:我们把小林改写的句子代入第一小节中读一读。你有什么想对小林说的?

生(扮演小林的朋友):小林,你改的句子这么长,其他的句子都是短短的,我觉得这么改不好。

生(扮演小林):是吗?哦,那我把句子改一改吧。有的短,( ),( )。

师:猜猜后面部分小林是怎么改的?

生:有的方。

生:有的软。

師:小林同学,你真的非常了不起哦!可老师还是觉得原来的诗更好,为什么呢?你看——这一节末尾的“梦”“硬”“蹦”是押韵的。读起来多好听呀!

生(扮演小林):嗯,真的是这样。还是作者写得好,那我就不改了。

在改句与原句、长句与短句的比较中,在“增、改、调”等教学方式的合理优化中,笔者以儿童立场创编情景剧,通过人物角色的扮演,将句子之间的隐性关系大大地显性化,使学生了解了诗歌“好听”这一语言特点,还体会到了诗歌跳跃、凝练的语言特点。

四、补诗,觅一个童话支点

教师巧妙铺设了填字、换句、改诗、补诗等梯度性的教学环节,通过相互承接,实现学生语用的习得与语用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童话语言这一支点。为紧抓童话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常手握铅笔,将无生命的铅笔赋予生命特征。以此展示的教学,遵从了学生的童话情结,一切训练都沉浸在浓浓的童话味道中。

【教学片段4】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填入句子中)

1.出示脚的图案,了解脚尖、脚板、脚跟等部位。

2.玩一玩,了解脚的各种动作:跺、停、踩、踏、点、跳、蹦。

3.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填在括号里。

脚尖滑过的地方,大块的草坪,绿了;

脚板( )过的地方,大朵的野花,红了;

脚跟( )过的地方,大片的天空,蓝了;

蓝——得——透——明!

4.我们也来做个小诗人。

脚_____过的地方,__________。

文中把铅笔想象成有脚的,脚的动作丰富多样。笔者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想象迁移。其实,以儿童的视角来看,迁移的“生长点”还可以是这样,即把铅笔尖想象为人的头或手,其后让学生尝试写“手拂过的地方……”“头顶过的地方……”“头碰过的地方……”在这样的语境指向中,学生想象的动作行为也会更立体、更丰富。

五、仿段,拨一串童话密码

诗歌中总有许多留白密码。第三小节描绘了两个美丽的画面:雪松上鸟儿叫和小屋顶上太阳照。前一部分以拟人的手法写了雪松的繁茂及鸟儿的欢叫;后一部分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太阳的温暖与小屋的温馨。两者都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

“脚尖滑过的地方还留下了什么?”第三小节教学之后,笔者依次呈现各事物图片,让学生进行操作、摆放、组合。儿童的诗性智慧开始活跃起来。笔者再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实现对第三小节的模仿,尝试用诗歌的语言写一个完整的诗歌片段。

【教学片段5】

师:彩色铅笔的脚尖滑过的地方还留下了什么呢?(出示三组不同的图片,第一组:池塘、小鱼们、带露珠的荷葉;第二组:操场、许多篮球;第三组:河岸、白色小花。生摆放、组合)

(提示:先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再把这些事物用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在清澈的池塘里,小鱼们排着队,请荷叶串一串项链。

生:学校的操场上,长出了一个个蘑菇,又多——又密!

生:青青的河岸边,落下了闪烁的星星,一眨——又一眨 。

童话诗的属性之一是童话。教师唯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准、妥帖地解读它,才能在教学前看清靶心,知晓靶向。本诗的教学中,笔者紧抓教材中诸个破解点,对“怎样教”的路径进行精心的选择,并对选择点重捶猛击,实现了对儿童“童话味蕾”的有效呵护。

(浙江省龙游县桥下小学 324400)

猜你喜欢

诗歌阅读教学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小诗歌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