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地区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2018-08-10付鹏
付 鹏
(1.汉江师范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基地 湖北十堰 442000)
(2.汉江师范学院图书馆 湖北十堰 442000)
1 十堰地方特色文化概况
城市文化决定一座城市的高度,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位于汉水流域中上游的十堰市,拥有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等底蕴丰厚的本土文化,深受鄂豫川陕政经人文的历史熏陶,荆楚文化根植于内,秦巴民俗渗透其中,特别是道释儒诸家和谐相生,现代化洪流交相辉映,使得十堰呈现出仙山秀水汽车城、大山大水大人文的特色文化景观[1]。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历史上产生过古人类文化、古方国文化、诗经文化、帝王流放文化、三国文化、抚治文化和武当文化。近年来十堰市积极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不断加强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集藏工作,着力构建中心文化区、武当文化区、秦巴文化区、汽车文化区和汉水文化区等五大特色文化区,区域文化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作为十堰区域内的图书馆,更应在地方文化研究及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因此,整理挖掘十堰本土特色文献资源,关注和解析区域内的特色文化,构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区域文化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显得极为重要。
2 十堰区域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集藏分析
2.1 地方特色文献馆藏建设现状分析
十堰地区户籍总人口345.94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7个、高校图书馆7个,共有藏书471.21万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文物机构15个,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75个,中小学校图书室82个,乡镇文化站106个,村文化室896个,农家书屋1151个[2]。这些文献保存机构拥有丰富的地方特色馆藏文献,文化积淀厚重[2-3]。
通过对十堰辖区的14所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现状(见表1)进行调研统计发现:7所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共约3.6万册,平均每个图书馆藏书0.5万册,馆藏资源数量明显不足,收藏种类较为分散;7所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数量共有21.25万册,收藏占比85%,特色馆藏种类也相对丰富;有关汉水、武当、道教、汽车等方面的文献资源较为集中,其他有关三国、七夕、驿道、养生、流放等地方特色馆藏均有收集;从各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收藏种类来看,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在汉水特色文献资源的收藏方面有所交叉,女娲、七夕等地域特色文献资源均有涉及。
2.2 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十堰市各类型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地方特色馆藏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特色资源种类偏少、经费保障力度不够、馆藏利用率低、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缺失、开发与利用程度率低等情况,文献机构提供的馆藏特色文献资源服务难以满足文化学者及市民日益增长的文献研究需求。因未制定十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长远战略规划,导致各馆在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中存在盲目与重复,缺乏文献协调机制。此外,地方文献资源服务的水平也有待于逐步提升。
3 地方特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地方特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是以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建设为基础,集文献信息的收集、贮存、揭示、传递、利用等功能,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保障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储备与服务系统。因此,十堰地区文献保存机构应从文献采购机制、文献挖掘利用、文献信息服务等层面深入推进文献保障工作力度,才能有效构建数量丰富、功能完备、利用便捷、科学合理的特色文献保障体系。
表1 十堰地区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统计表
3.1 建立文献集藏保障机制
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开始实施,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办馆宗旨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广泛收集文献信息;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还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因此,地方文献的集藏机构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文化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呈缴本”制度,并且以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建设区域性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联盟,参与地方政府、文化事业单位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方文献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既可整合文化事业单位的文献,也可使资源得到有效的收集整理和保护[4]。
经调研得知,目前江西省成立了昌北高校图书馆联盟,以联盟馆的传统地方文献和数字资源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联盟体系和联盟收藏机制、合理的馆藏分配协调等运行机制。借鉴江西省昌北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运行模式,2015年,由汉江师范学院、湖北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荆楚理工学院等院校成立的汉江流域大学联盟[5],使得各高校之间可在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方面实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利用大学联盟这个合作机制形成资源集藏协调机制,按照各区域高校文化特色进行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建设,从而让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完善的分类体系。这样既集聚了各自区域的资源优势,也能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各区域文献服务机构形成有机的整体[6]。
3.2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献
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书是为了用的”这一基本定律。这一定律认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不是收藏、保存图书,而是使图书馆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是开展一切服务工作的前提。在地方特色文献收藏方面,公共图书馆往往是重“古”轻“今”、重“藏”轻“用”。为提升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十堰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应由研究地方文化的中心机构牵头,对有关文献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对散落在民间的地方文献典籍给予抢救性保护。特别是对一些孤本的珍贵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摸清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家底”,编印《十堰地方文化研究索引》目录,并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进行二次分类,厘清汉水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从而保障汉水文化学术领域研究的文献需要[7]。可编写各种十堰地域文化研究专题目录,如武当道教文化、汉水文化、远古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流放文化专题目录等。通过一系列的书目编制工作,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十堰地域文化文献检索目录体系。
此外,还应针对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馆藏的特点,制定适合本馆要求的“文献分类法”,从而把这些特色馆藏文献集中分类和上架,方便检索和查询。如汉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重点收藏了武当道教文献,编制了专用分类表对武当道教文献进行分类,内容涉及历史、宗教、建筑、文学、音乐、武术、医药等各个不同学科,以客观存在的武当道教与汉水文化事物作为分类依据,按照文献的主题来划分。把一级类目分为11个大类:武当道教理论、武当道教史、武当建筑、武当文物与艺术、武当道教仪式与音乐艺术、武当武术、武当文学、武当道教信仰民俗、武当道教医药养生、武当山旅游与经济、方志;每一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
3.3 提升创新服务意识
地方特色文献核心服务能力不仅体现在资源实力上,更体现在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服务效率上。通过资源整合将不同载体、不同形态的、离散的、异构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通过逻辑或物理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使之便于管理、利用和服务。把分散的地方文献资源集中起来,变无序为有序,满足读者对信息的综合性、个性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海量数字资源在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图书馆应提升创新服务意识,改变传统的文献服务模式,利用丰富的资源对地方特色文化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主动与研究地方文化的机构进行对接,为研究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8]。例如:我校将有关汉水、武当等相关文献史料进行梳理,对汉水、武当、沧浪知识脉络进行分析,对研究汉水文化的热点和盲点进行跟踪,主动对接汉水文化省部级科研课题进行学科服务。对汉水文化研究的趋势和态势进行精准判断,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与资源优势,以此提升服务地方文化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我校图书馆就利用CNKI中国知网及超星数图资源平台以汉水、武当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从学术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学术传播度、用户关注度等角度对汉水、武当知识脉络进行深度分析,可为研究学者提供学科分布、研究进展等分析数据,有助于学者将地方文化研究推向纵深领域。
3.4 推动资源共建共享
图书馆是现代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目前,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都设有馆际互借部门。通过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与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以及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进行资源的馆际互借,可以进行地方文化的交换和调剂以收集地方文献。此外,建设地方文化信息保障体系数字化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各类资源的统一标准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可加入中心城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体系,利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十堰区域内汉水文化图书资源的整合、共享,促进各基层馆、点特色资源馆藏建设,也为汉水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保障体系提供平台支撑。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十堰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致力于区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利用各自馆藏特色,依靠自身力量或与数据商合作,依托所在区域的地理、历史和人文资源,建设地方特色文献特色数据库。例如,汉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加入十堰市总分馆体系后成为区域中心图书馆,通过与十堰市图书馆及各县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中心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借用流动图书车服务将各县地方文献进行调配到高校中心馆进行数字化扫描,借用自建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平台开放给县市图书馆共用地方文献资源,既杜绝地方文献资源的重复购置问题,也有效整合了本区域内地方特色文献资源,不仅加强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地方博物馆等文化单位的合作,形成资源互补格局,提升资源利用率与信息覆盖率,达到了高校馆与公共图书馆共赢的效果。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此在构建十堰特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工作时,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基本准则,积极借助新的观念、工具和手段,根据时代变化对地方传统文化加以发掘、梳理和提炼,对其中所蕴含的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特质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思想加以批判地改造、吸收和利用,特别是需要把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挖掘出来、弘扬起来和传播开来,使这些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特质、富含中华智慧的思想资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随着十堰地区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对于人文建设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十堰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有效运用,必将有利于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实现区域文化的全面发展。十堰地区特色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渠道的协调合作。作为区域内的图书馆集群,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弘扬地方文化,通过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新力,提升十堰地方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把十堰建设成为湖北多极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