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收形势分析及后期市场展望
2018-08-09申洪源
申洪源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郑州 450046
由于新麦上市时期主产区多地遭遇极端恶劣气候,2018年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市场担忧情绪浓厚引发新麦收购价格飞涨;托市预案适时发布,但收购启动推迟,收购标准收紧;苏皖豫三省局部启动托市,托市收购量及总体收购量大幅低于上年同期。综合判断后期影响因素,预计至9月底,主产区标准品质小麦价格或继续提升,优质强筋小麦价格或超去年同期。
1 气候灾害致小麦产量减少质量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7月18日发布的夏粮产量数据公告,2018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26703千公顷,比2017年减少164千公顷,下降0.6%;其中谷物播种面积23863千公顷,比2017年减少170千公顷,下降0.7%。全国夏粮单位面积产量5194.9公斤/公顷,比2017年减少82.0公斤/公顷,下降1.6%;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441.3公斤/公顷,比2017年减少90.8公斤/公顷,下降1.6%。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比2017年减少306万吨,下降2.2%;其中谷物产量12984万吨,比2017年减少310万吨,下降2.3%。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中国主要粮油作物面积和产量预计》数据,2018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830千公顷,同比略减157千公顷;产量为12250万吨,同比减少727.3万吨,降幅5.6%。2000年以来中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见图1。
图1 2000年以来中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
产量减少已是不争之事实,天气影响也导致主产区小麦的质量明显下降。回顾2017/2018年度我国冬小麦的生长过程,可以发现气候灾害一直伴随。首先,2017年秋种时期,由于主产区连续降水,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导致小麦在越冬前苗情复杂,弱苗比例较大。其次,在2018年4月初的清明节前后,华北、黄淮主产区大面积遭遇倒春寒天气,多地夜间气温降至5℃以下,小麦发育受阻,特别是对于部分品种小麦造成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小麦成穗数量减少,穗粒数减少。第三,5月上旬开始至5月中下旬,江淮、黄淮流域连续降雨,华北及黄淮地区也间断出现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导致南部主产区已经成熟的小麦发芽、霉变,北部主产区正处生长后期的小麦倒伏。第四,5月下旬,北部主产区连续高温并伴随3级以上大风,干热风直接影响到小麦后期的灌浆不足,导致华北大部分地区小麦千粒重减少、等级下降。最后,主产区部分地区在小麦扬花授粉期间,也遭遇到大风及降水天气,对于相关地区的小麦产量也有不同程度影响。
2 标准品质小麦价格飞涨历史少见
由于在小麦收购时期主产区恶劣天气不断,减产及降质预期强烈,从南部产区新小麦一上市至6月下旬,小麦价格表现出涨势无序、价格混乱、一地多价、一天多价、有价无市等特点。一是在新小麦由南至北收割上市过程中,基层收购价格从1200元/吨涨至1600元/吨,这部分小麦主要是等级低下、不完善粒及霉变超标的小麦,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2周时间(5月中旬至6月初);随后(6月上旬)随着收割面积的扩大,基层粮食收购点的开秤价格多在2040~2100元/吨,但在3天内很快提升至2240~2300元/吨,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更是从2200元/吨,提升至2400元/吨左右,个别大型及特大型加工企业的挂牌收购价更是高出市场平均价40~80元/吨。二是对于同一地区的不同品种或品质的小麦,种粮农民不同情况的小麦,价格不一。例如河南的安阳滑县,上午有基层粮食收购点的装车价格在2200元/吨,中午就调升至到2240元,而到傍晚出货价格再涨至2300元/吨。对于不同等级或品种的小麦,同一地点的小麦价差也十分明显:三级麦2300元/吨,二级麦就达到2360元/吨,在往年这是完全不会出现的情况。三是进入6月中旬,农民惜售心理极为浓厚。种粮农户在交售了少量小麦之后,发现价格快速上涨,便暂停不卖。同样,村头的大、小收粮点、粮食经纪人也都囤粮不卖,市场价格继续稳步走高,但交售量明显减少。四是优质小麦价格涨幅明显。今年由于气候灾害,南部主产区大量种植的西农979品质受到影响,品质稍微好些的收购价从开秤时的2300元/吨涨至6月下旬的2560元/吨;对于北部地区的新麦26、师銮02-1、济南17、郑麦366等优质小麦,由于产量下降严重,价格也从最初的2360元/吨涨至2600元/吨左右,而且还难以组织货源。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白小麦(三等)价格走势见图2。
图2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白小麦(三等)价格走势图
进入7月份,随着大、中型加工企业逐步完成计划收储数量,收购节奏放缓,基层粮点出货意愿提升,随意调价的现象减少,前期涨幅过高地区的小麦价格也回归理性,新小麦市场行情逐步走稳。据市场信息,至发稿时,华北地区二级以上标准品质普通小麦的入库价格多在2440~2500元/吨,黄淮地区三级以上、不完善粒在15%左右、霉变不超标的小麦入库价在2320~2400元/吨,其他地区不完善粒超标、霉变超标的小麦主要根据具体品质设定价格,多数在 1600~2200 元/吨不等。
3 收购政策收紧收购进度放缓
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于5月19日发布《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从内容上看,与往年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执行起始时间适度延后,从往年的5月21日推迟至6月1日;二是明确了预案的启停条件,启动条件调整为“市场价格连续3天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时”,而停止调整则为“当市场价格回升到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以上时”;三是托市收购的质量标准从过去的国标五等以上提升至国标三等以上,而四等及以下的粮食由各地组织引导市场化收购;四是对于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粮食,各地按照省长责任制等要求组织收购处置,不得流入口粮市场;五是鼓励各类粮食生产及经营主体利用各自优势开展市场化购销业务。
依据各主产区小麦市场价格情况,在6月6日、12日和13日分别在安徽、江苏以及河南等省符合条件的相关地区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由于产量下降、质量降低,市场价格走高,小麦收购进度同比显著放缓。据数据,截至7月1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2973.2万吨,同比减少1695.9万吨,其中:河北收购265.1万吨,同比减少21.4万吨;江苏收购797.7万吨,同比减少272.7万吨;安徽收购319万吨,同比减少416.8万吨;山东收购508.1万吨,同比减少68.6万吨;河南收购624.4万吨,同比减少850.7万吨;湖北收购105.1万吨,同比减少91.3万吨。2017-2018年夏收小麦收购进度见图3。
图3 2017-2018年夏收小麦收购进度情况
分析来看,收购进度迟缓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2018年小麦产量下降直接导致市场供应量减少。尽管官方发布数据显示“谷物总产同比下降2.3%”,但民间调研机构及产业链各环节普遍认为今年小麦产量减少的幅度远大于官方数据。二是小麦品质下降导致市场上有效商品量减少。特别是对于江淮、黄淮等区域小麦,不仅不完善粒大面积超标,而且由于赤霉病导致的毒素超标情况也较为明显,同时,主产区多数区域小麦的容重较上年下降一个等级。三是农民惜售与企业抢收在推高价格的同时也制约了规模性收储的进度。临储投放的暂停,加之各类企业对今年“小麦减产降质将导致优质粮源减少”所带来的忧虑,小麦在一上市时价格就不断攀升,农民及基层收粮点的惜售心理日益增强,导致主产区各级储备轮换受阻,托市收购也“有名无实”。
4 三季度小麦价格或稳步走高
结合今年国内新产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情况,以及当前市场上的供需总体形势,在托市预案执行期内依旧存在多种因素可能影响小麦价格走势。分析来看,存在继续对价格产生推动的积极因素:
首先,2018年小麦产量和质量双下降已成为不争事实,这直接导致后期市场上有效商品供给减少,这将在极大程度上支撑小麦的价格底部。同时,快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也让种粮农户及基层粮食收购点随时可以获取市场供需信息,强化后期继续看涨的心理预期。其次,各级政策性轮换任务暂未完成,不少地区不得不加价进行轮入补库,同样,托市收购也在根据政策要求稳步开展。严格的收购标准让政策性收购进一步收紧了标准品质小麦的市场供应量。对于南部主产区,有相当部分小麦需要从中部甚至北部产区调运才能满足政策性收购要求。第三,从6月18日起就暂停投放的临储小麦无疑使市场供应局面更加紧张,考虑到避免“转圈粮”现象的发生以及其他多种因素,9月30日之前恢复临储小麦投放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在10月份之前,企业加工将主要依赖2018年新产小麦及贸易商手中剩余少量的其他年份小麦。最后,从消费环节上看,面粉及饲料在三季度后期及四季度的消费量均将回升,购销活跃性要强于二季度。面粉消费从8月下旬开始大中院校陆续开学,集团性消费扩大;9月份后气温转凉,便于面粉加工运输及存放;加上后期多个节假日,均有利于面粉的终端消费。饲料消费也将从8、9月份开始进入阶段性的消费季节,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饲用小麦及麸皮的消费。
当然,也会有一些因素会对小麦的价格产生负面影响。政策价格的调整将是抑制小麦行情的最关键因素。在7月13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长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统筹抓好政策性和市场化收购,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加快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尽快回归合理水平”。对于小麦市场来说,需要关注两方面情况:一方面,是否会进一步下调2019年托市小麦收购价格水平,以配合“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另一方面,是否会继续调低临储小麦交易底价,或是通过与小麦关税配额挂钩的方式来加快“不合理粮食库存”的去化进度。
宏观运行形势以及国际局势也会在消费端影响到小麦价格。国内宏观数据持续筑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也淘汰了或正在淘汰相当数量的弱势产能,这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麦的加工消费。同时,中美贸易摩擦波澜不断,在中方积极应对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此类争端的长期性和严肃性,尽管由此带来的影响还需审慎评估,但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将面临持久而艰巨的挑战,进而间接的影响到小麦的终端消费。
其他诸如预期转向而导致的跟风销售,以及低质低价小麦掺混等行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或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小麦的价格。
综上所述,预计至9月下旬,华北地区标准品质的普通小麦或在2500~2560元/吨区间运行,优质小麦如师銮02-1、济麦17、新麦26等或在2760~2800元/吨区间运行;黄淮地区标准品质普通小麦或在2480~2540元/吨,不完善粒在10%~15%的小麦价格或在 2360~2440 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