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阴抱阳,道法自然
——三清山太虚玄宫创作体会
2018-08-09段晓宇
段晓宇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1 建设背景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素有“江南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之美誉。随着近年来高铁沪昆线与合福线的相继贯通,以及自驾游的兴起,三清山的游客量逐年上升。交通的便利一方面为景区带来大量游客,另一方面由于临近景德镇、婺源、龙虎山等其他几个著名景区,游客往往选择过境游,无法为当地旅游业创造更大的收益。
在此背景下,当地的开发主体借鉴“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等国内成功案例。以弘扬道家思想、传播道教文化为内核,将三清山丰富的历史人文典故,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歌舞艺术相结合,拓展文化旅游的内涵。建设道教文化园的设想正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预期可以吸引60%的游客在景区留宿,达到经济倍增的效果。太虚玄宫是道教文化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大剧场和综合报告厅两部分功能组成。项目用地紧邻三清山旅游公路,距离三清山金沙索道站仅1000余米,未来将形成目标客群的重要驿站。
2 设计理念
2.1 负阴抱阳,清净无为——道法自然的哲学表述
建筑基地位于群山一脚,山势的起伏与谷地的盘桓,恰似太极图中阴阳相合的关系;同时,建筑背靠青山,面朝溪水,形成了负阴抱阳的山水格局。优美的自然环境已经为建筑做了最佳诠释,人为的强加附会反而显得多余,清净无为,道法自然就是最好的设计。
图1
2.2 香盘云绕,无象无状——三清文化的地脉表达
作为道教圣地的三清山自古以来香火不断,世代相传,香雾缭绕的动势不仅极富美感还蕴含了至柔至刚的辩证关系;三清山雨量丰沛,山间遍布溪流飞瀑,湿度很高,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每逢清晨雨后,更是一片云海。沿着东西海岸漫步,正是“人在山间走,宛若云中游”。追求永恒反而倏忽易逝,无象无状却落得至柔至刚(如图2)。
2.3 动极而静,静极复动——流动空间的时尚表现
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采取这样的态度:延续的是道教无为而治的内在精神,而非传统样式的简单复制。空间形式立足当代,采用流线型设计,人静则空间定,人动则空间流。
3 总体规划
3.1 场地组织
图2
建筑务实,场地务虚,由此形成两个大区。建筑高企的头部放置大剧场,另一端相对低矮布置报告厅,其间为公共大厅。在此基础上将场地划分为四部分:
(1)下沉广场——引导:通过下沉将旅游公路两侧衔接为一个整体,引导公众到达太虚玄宫,保证了交通的互不干扰和两侧用地的完整性。
(2)临水广场——集聚:沿建筑周边设置带状的临水广场,一面衬托出建筑灵动的形象,一面成为公众活动集散的主要场地。
(3)古树道场——悟道:移值场地上原有的一棵古树至入口前的下沉广场之中,形成树下冥思,悟道得道的精神性空间。
(4)太虚道场——灵修:沿主体建筑后侧的盘山路而上,可达太虚玄洞,洞口前形成太虚道场,是徒步修行的始发之地。
图3
3.2 竖向设计
建筑位于山坡之上,从底部道路到达建筑上部平台,其间高差达到16米之多。为此,设计一条方便公众到达的途径成为设计成败的关键,这条路径同时还要成为建筑叙事的线索:
(1)外部路径:沿建筑南侧的盘山路而上,道路坡度为8%,即可作为游客平时的游览路径,也满足特殊情况下车辆通行的需要。
(2)室内路径:建筑室内设计有四层楼层,相对标高分别是0m、5.4m、10.8m,16.2m,游客到达10.8m标高的大厅后,可以出室外并通过台阶到达16m的洞口标高。
3.3 主要外部交通流线
(1)至太虚玄宫的公众流线:公众通过临水广场或通过下沉广场达到建筑主入口,而休息品茗的公众可以从北侧的次入口进入。
(2)至太虚玄洞的公众流线:公众从场地南侧入口进入,沿盘山道可一路到达太虚玄洞。
(3)公众车行流线:机动车由北入口进入,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库,然后由电梯进入地上各层。
(4)VIP流线:VIP由南入口进入,在建筑西侧设有专用停车位和专用入口。
4 造型与外部空间设计
4.1 建筑造型的文化内涵
建筑布局借鉴了负阴抱阳的道家思想,建筑为实,场地为虚,虚实阴阳,相生相合。建筑造型的灵感则来自于香的升腾与云的缭绕,如同混沌初开之时,两仪始分的状态。形象的生成犹如鸿蒙初破,混沌始分。形与象始终处于动态生成的过程之中,最终的结果不是形态的终止,而是空间演绎的开始。建筑造型沿弧形的山谷展开依据,内部的功能分布,包含的剧场的一侧隆起形成头部;包含小剧场的一侧微微低下,形成尾部;两者之间采用较为通透的幕墙,形成建筑主入口。建筑整体轮廓与背后的山体起伏趋势相近,协调共生。
图4
4.2 场地与景观设计
场地景观要素取材于五行,以五种基本元素作为材料表征:
金:采用金属线条收边,收束不同场地要素的边界。
木:沿场地周边绿地种植当地树种,并将场地原有的一株古树移至场地核心。
水:沿建筑周边设置水景,映衬建筑形象。
火:在绿地与建筑屋顶设置散布的点状灯光,宛若星河。
土:广场采用陶土砖铺装,形成天然的透水地面。
4.3 建筑表皮与材料选择
道教的八卦图案提供了很好的表皮元素,通过对卦象图案进行随机组合,形成抽象的建筑表皮肌理。根据室内功能的不同需要,适当调整建筑肌理的开孔大小,形成富有韵律建筑立面。立面材料采用镂空的铝板,色彩则借鉴自然山体的淡黄色,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由于建筑主体面朝西侧,为减少空调能耗,玻璃部分采用木格栅加强遮阳效果。
5 内部空间设计
5.1 内部功能分区
建筑首层主要为大剧场后台部分,北侧为展厅与茶室,中间是公共大厅。从大厅拾阶而上可抵达二层的大剧场,北侧为综合报告厅,西北角部设有咖啡厅,中间是公共大厅。公共大厅采用无柱设计,通过曲廊,弧形边庭和吊顶灯带塑造流动感。通过楼梯向上可到达三层,主要功能是是大剧场楼座与公共大厅。顶层则安排有宴会厅与配套厨房。
5.2 内部交通流线
(1)公众流线:公众流线主要分为看演出、参加报告、通往太虚玄洞、购物与餐饮几类:
①看演出/参加报告会:观众从临水广场进入室内,通过大楼梯到达5.4m标高的公共大厅,剧场与报告厅分置大厅两侧。去往剧场楼座的观众可沿楼梯继续前往10.8m标高的楼座层。
图5
②通往太虚玄洞:观众由临水广场进入室内,通过大楼梯到达10.8m标高大厅,出室外后沿台阶到达16m标高的太虚广场。
(2)VIP:通过一层的vip门厅进入建筑,先到达vip接待室,并沿vip通道进入观众厅前排区。
(3)演员流线:演职人员通过南侧专用入口进入剧场后台部分,通过后台环廊联系化妆间与舞台。
(4)办公:办公人员到达二层平台后,分别进入剧场两侧的办公区。
图6
5.3 结构形式与空间表达的统一
大剧场与报告厅采用弧形剪力墙结构,保证了主体功能内部为无柱大空间,并加强了室内的艺术效果;公共大厅采用伞形巨柱支撑,保持了风格的一致性;大屋盖为空间网架结构,有助于大跨空间的实现。结构形式的选择兼顾了受力合理性与空间的艺术性。
二层大厅的室内设计如同一把浮尘,吊顶采用曲线元素,仅有的几个立柱也结合造型采用了伞形柱,形成了流畅完整的流线型空间。沿着边庭的弧形玻璃幕墙设置了一组吊灯,灯饰则采用了太极双鱼图。
大剧场的室内设计选取了多个道教母题:吊顶设计同样采用了太极双鱼的构图,通过轻微的错位和藻井,强化静谧的宗教氛围;剧场侧壁采用水平木格栅,不同高度和楼层的座位区与侧壁采用一体化的处理手法。侧壁点缀有卦象组成的特殊凹槽,内部嵌有灯光,可以根据剧目需要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