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漏斗胸Nuss矫治术后内固定片取出钳的设计与应用

2018-08-09宁金波刘渝谢义民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8期
关键词:矫形圆柱体钢板

宁金波,刘渝,谢义民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a.儿外科;b.新生儿科,重庆 404000

引言

Nuss手术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先天性漏斗胸矫形术式,该术式在胸骨后放置条形预先弯曲成弧形的钢板,钢板两端或一端被特制的固定片固定于肋骨。钢板在体内放置2~4年,达到矫形效果后行二期手术取出。由于人体软组织的包裹,内固定片与钢板之间狭窄的缝隙被纤维组织填塞,使得两者之间粘连,不易分离,给内固定装置取出手术带来困难。现有内固定片的取出方法是用两把持针器夹住或压住固定片两侧,另取一把血管钳插入钢板固定孔中,两者反向用力将钢板从固定片中脱出。存在以下缺点:①造成持针器、血管钳的损坏,浪费医疗资源;② 操作费力,需两人同时配合操作;③ 持针器或血管钳突然滑脱可能造成患者损伤或医务人员损伤。鉴于上述问题,作者自行开发研制了一款特制的内固定片取出夹卸钳(下文简称夹卸钳),克服了上述缺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设计过程与使用方法

1.1 设计过程

基于前言所述的现有内固定片取出方法中的缺点,作者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构思,创作设计草图,制作计算机CAD图(图1)及实物模型,反复进行模拟研究,修改完善夹卸钳各项数据,采用316医用不锈钢加工出成品(图2)。夹卸钳由两根长条流线形钳体构成,钳体均由钳柄与钳头构成,两个钳体交叉相连,并于钳柄与钳头交界处用铆钉连接成一体,实现钳夹功能。一钳头冠状面呈“Y”型,且“Y”字型两前端设置“L”形凸齿,另一根的钳头前端平台凸出一小圆柱体。

图1 夹卸钳CAD图

图2 固定片取出钳

1.2 使用方法

夹卸钳使用方法,见图3。采用固定片侧原手术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软组织,分开包裹于固定片周围的纤维组织,将固定片外露,去除固定钢丝。将“Y”型钳头骑跨于钢板两侧,前段凸向钳口中央的齿状结构卡住固定片;另一钳头前端平台凸出一小圆柱体,可插入钢板固定孔,两钳头合拢时通过两钳头的反向作用力就可顺利使钢板固定片分离。

图3 夹卸钳使用演示图

2 临床应用

2.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小儿外科行Nuss术后内固定取出术的2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术中使用夹卸钳行取出内固定片,共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7.5±2.1)岁,体重(23.8±5.6)kg。一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取出内固定片,共13例,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7.8±3.3)岁,体重(24.3±5.2)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2.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从原切口瘢痕做手术切口,其中观察组采用夹卸钳行取出内固定片,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两把持针器加一把血管钳取出内固定片,术中记录切皮开始到内固定片取出所用的手术时间、两组患者固定片取出的尝试操作次数及器械滑脱次数。

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结果

两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手术开始到内固定片取出所使用的时间为(24.9±6.1)min,短于对照组的(30.2±8.6)min(P<0.05),操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中未发生夹卸钳滑脱(表1)。

3 讨论

漏斗胸是临床最常见的小儿胸壁畸形,发病率为0.1%~0.3%,男女比例约为4:1[1]。1998年Nuss[2]率先介绍了微创漏斗胸矫治术(也被称为Nuss矫治术)矫治小儿先天性漏斗胸。Nuss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矫形效果满意的优点,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使之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先天性漏斗胸矫形术式[3-8]。该术式在胸骨后放置条形预先弯曲成弧形的钢板,钢板两端或一端被特制的固定片固定于肋骨。钢板在体内放置2~4年,达到矫形效果后行二期手术取出。

表1 Nuss术后内固定取出术固定片取出对比结果

在Nuss手术发展初期大量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手术矫形技术的改进及相应风险的预防,近年来关于二期内固定装置拆除的报道越来越多,二期内固定拆除手术中的困难以及相应风险逐渐引起外科医生的注意[9-12]。Nuss手术后由于人体软组织的包裹,内固定片与钢板之间狭窄的缝隙被纤维组织填塞,使得两者之间粘连,不易分离,给内固定装置取出手术带来困难。Nuss手术后钢板取出术时,可将固定片连同钢板一起取出[13],但势必增加切口长度,增加手术损伤,因而多采用先取出固定片后取出钢板的手术方法[14-15]。

现报道的传统内固定片取出方法是采用两把持针器夹住或压住固定片两侧,另取一把血管钳插入钢板固定孔中,两者反向用力将钢板从固定片中脱出,这种取出方法是目前所知的主要方法。刘文亮等[16]采用一把粗针持,将针持一端插入钢板固定孔,一端夹在固定片上缘,向下压固定片,左右两侧交替钳夹固定片。目前关于内固定片的取出方法仍无显著改进的报道。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些方法存在以下缺点:① 造成持针器、血管钳的损坏,浪费医疗资源;② 操作费力,需两人同时配合操作;③ 持针器或血管钳突然滑脱可能造成患者损伤或医务人员损伤。鉴于上述问题,为克服传统方法的缺点,作者设计研制了一款特制的内固定片取出钳(夹卸钳),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手术当中。夹卸钳的一端“Y”型钳头骑跨于钢板两侧,相当于传统方法中的两把持针器压住固定片两侧,前段凸向钳口中央的“L”形齿状结构卡住固定片,另一钳头前端平台凸出一小圆柱体插入钢板固定孔,器械滑脱可能性极小,合拢时通过两钳头的反向作用力就可顺利使钢板固定片分离,仅需要一人操作即可、操作稳定,可有效避免患者及手术者的意外损伤。本研究中应用夹卸钳操作的观察组手术开始到内固定片取出所使用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4.9±6.1)min vs.( 30.2±8.6)min(P<0.05),操作次数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中未发生夹卸钳滑脱。传统的操作方法中需要将固定片周围及钢板远端周包裹的软组织完全游离,否则固定片将因阻力过大而无法取出;而应用该夹卸钳操作时,无需充分游离,仅需将钢板远端固定孔、钢板与固定片卡槽连接部近端及卡槽固定孔稍做游离,使之能放入夹卸钳的“Y”型钳头和另一钳头的圆柱体即可。因此,手术时间的减少考虑与简化了操作步骤及提高了操作功能率有关。

综上所述,在手术中使用该钳能缩短手术时间,术者操作更为方便、稳定安全,临床实际应用效果也表明该内固定片取出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矫形圆柱体钢板
矫形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昆明医科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通过国际教育标准认证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巧用假设来解题
钢板组装式屏蔽体的关键技术浅析
基于B7A接口的钢板立体仓库控制系统设计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矫形工艺对6N01-T5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