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的心境
2018-08-09王小慧
王小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界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清代江南总督张伯行,自戒自律堪称楷模。他在家门口自题一匾,上书“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分一毫,民之脂膏;宽一文,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每天早起,他都要对题文吟诵三遍以自勉,为官数载,以清廉而深得百姓爱戴。
张伯行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好官,最重要的是他能以清醒的头脑、淡泊的心境面对纷纭的人和事。能远离浮躁,面对大众化的拜金热潮,退而避之;面对享乐思潮的诱惑,处之泰然;面对风行的卖官鬻爵浊流,不堪与之为伍,不为名利得失所困扰。一心一意摆准自己位置,当好自己的官,干好自己的事。
作为当今的司法者,要想真正做到公平正义,就要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淡泊可以让人站得高远,淡泊才能分别轻重,淡泊可以让人更加明了自己身上的责任。要有廉有德,要做到权力为公而使,职务为民而用。要胸怀法度,善守其本,不为享受所累,不为名利所惑。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做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要真正做到“慎欲”“慎微”“慎独”,甘耐孤独和寂寞,在孤独中磨砺自己,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淡泊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品格。淡泊的是最庸俗的功利目的,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们懂得,在许多情况下,失去本身就是一种得到,得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失去。有所求而亦无所求,耐得繁华又耐得寂寞。看淡名利得失、权势,不花费时间去刻意追求,在恬淡中感受充实,在淡泊中获得宁静,在从容淡定中体味一种和谐与韵律。这应该是淡泊的真境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的人向往淡泊。
人乃万物之灵,免不了会有许多欲望,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滞后的。一旦消极的一面占了上风,就会贪会占,就会被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想充斥头脑,甚至还会有人不惜人格,踩上党纪国法和道德良知的警戒线。这样的人,一生摆脱不了担惊受怕,患得患失的心境。他们在谋取了非分的功名利禄之时,也饱尝了违心、苦闷、落拓的痛苦……因此,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
只有坚守理想和人生追求、乐于奉献的人,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因此要不断去污清垢,调整自己的心态,用道德准则和党纪国法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使“小疾”成“痼疾”,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学会以一颗淡泊的心境去对待、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与事。
有了淡泊的心境,你就能坦然面对跑官、买官、卖官的冲击,远离繁杂的官场纷争,更多地懂得顺势而为,公平竞争,取之有道,得之无愧。
有了淡泊的心境,你可以面对财色的诱惑不动心,不必为巧取豪夺而忐忑,不必为患得患失而沮丧。
有了淡泊的心境,你就可以摆脱世俗的困扰,可以活得坦然自得,宽朗博识,静心干好自己的事业。你的世界会因去芜剔繁而变得月白风清,天高海阔。
有了淡泊的心境,你就能甘于寂寞,你就拥有了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你就固守了心灵的平和安详,在从容淡定中体味一种和谐与韵律。
司法者,在群众的心中是公正的化身,是百姓头上的一片天。面对公众企盼公平的目光,司法者应以淡泊的心态和扎实深厚的法律底蕴,以正直平和的人格气质和高尚的气节情操,自觉坚持以廉为本,以法为是,以民为天,以公为上,为百姓打开心中的“锁”,让“法之阳光”普照在每一位寻求正义的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