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读区感受高考
2018-08-09柴岚绮
文|柴岚绮
一
感觉到高考近在眼前,是在我加入了陪读家长的物品交流群后。
原先一直沉默的群,最近几天爆发了,家长们开始忙着处理各种生活用品。床、床垫、书桌、书架、空调、冰箱、电风扇、电暖宝、蚊帐、米桶……各种物品的图片传上来,“有意者小窗私聊”。
我租的房子设施基本齐全,缺的小件,也早早从家里搬了过来。但我还是喜欢看家长们晒出的那些物品,它们带着一种“高考进行时”的状态。比如,待出售的书桌上贴着元素周期表和一张张写着励志鸡汤的黄色便笺;书架上放着《哈利·波特》和杰克·伦敦的小说;床垫的照片里,一张大床上放着两个大枕头和一个小枕头—他们家除了有高考生,还有一个才几个月大的“二宝”。
同学听我说有这么一个群,让我帮她在里面挑个书架。“我租的那个房子里的书架太小了,到了初三,书架肯定不够用。”她也是陪读家长,孩子上初二。
于是,我在群里订了一个二手书架。我跟卖家住同一个小区,晚上约好去她家拿。
敲开门,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空空荡荡,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男主人穿长袖睡衣,双手插在上衣兜里。女主人一看就是那种热情能干的妈妈,已经把书架擦得干干净净。
“进来坐啊。”她招呼着。
“还有床垫、简易衣柜,需要吗?”女主人问。
“谢谢啊,就要一个书架,其他的不需要了。”
“还有几天就考试了,现在家里是什么氛围?”我冒昧地进行“采访”。被这陪读区的氛围感染着,我都有点慌了,毕竟两年后,站在此刻他们面临的这个时间节点之上的,是我们。
“孩子去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参加竞赛,文化课耽误了一些。他说能再给他一个月的时间就好了。”女主人笑着说,“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力让他放松心态。到最后啊,考的就是心态。”
因为孩子,因为高考,原本陌生的我们站在这空荡荡的客厅里,热络地聊了好一会儿。
高考结束后,他们将举家搬走,而这个房子,又将迎来新的陪读房客。
二
高三的孩子开始和高一、高二的孩子同步放学了,原先,高三要迟一个小时放学。
夜晚的校园门口,高三学生的家长都来了。
“专用笔套装买到了!”一位妈妈骑车过来,车筐里放了一堆东西,其他几位妈妈立即默契地围了上去。
“这个笔写出来的字,墨水即干,手抹上去也不会蹭掉!”
“你家机票订了吗?”
“订了,你家呢?”
“也订好了!”
起初听到这几位妈妈的对话,以为高考结束后她们就要放飞自我了。再一听,并不是,高考结束后她们还要带着孩子赶去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
我和两个高三学生的妈妈站在一起。她们问:“你家的孩子读高几?”我回:“高一。”“哦,还早!”她们吁出一口气,是即将熬出头的模样。
三
我们小区不愧是陪读小区,就连物业都给住户群发了“禁止发出噪音时段”通告,还有贴心的高考饮食指南。
各个QQ群里,家长们发送着从各处转来的消息,比如这样的—“6月6日。今天下午3点,你应该到考点看看考场。看考场时,建议穿着考试期间要穿的衣服,看看服装是否符合‘无声入场’的要求。在你的位置上坐一下,看看桌椅用不用调换,能不能看到挂钟,会不会被空调直吹……如果有以上问题,请告知考场里的老师。最后,找到离你的考场最近的厕所在哪里。看完考场后径直回家,吃完晚餐,稍作休息,早点睡觉。”
重构前图7中,断开的支路为8-21、22-12、15-9、25-29、18-33,即为图7中标注的虚线部分,此时的网损为202.6771 kW;运用改进混合GA-PSO实现配网重构,其参数设置情况为:粒子群规模N=50,最大迭代次数为100,w=0.8,c1=c2=2.0,初始交叉率Pc(1)和变异率Pm(1)分别为0.9和0.01,Pc和Pm随着进化代数调整方式用本文提出的策略。通过多次迭代寻优,将式(9)和式(10)中的c取0.4和m取0.19时迭代效果较好。
“6月7日、8日,你将成为考场中的王者,心平气和是你成功的王道。”
高一家长群里,家长们也有宣言—“高考期间,我们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为接送考生的车辆让行;如果开车出行,不鸣笛、不超速,遇到考生及考生乘坐车辆,为其让行。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参加高考的孩子们保驾护航,让他们安全出行,顺利应考,正常发挥,成就梦想。他们是每个考生家庭的希望,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未来。”
这条内容底下,家长们发送的竖起大拇指的表情符号整齐排列。是的,因为两年后的夏天,就轮到这一拨家长的孩子走上考场了。
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往常还算热闹的本地家长论坛也安静了下来。最新的帖子标题是:请2018届的家长一定要稳定情绪!
帖子底下说,估计现在看论坛的毕业班家长已经不多了,大家都在家里全力以赴帮孩子备考。但是这两天,帖主见到一个名次靠前的孩子的妈妈似乎已经情绪崩溃了,这样对孩子不利。
有人跟帖:“名次靠前还能崩溃?”也有善解人意地回帖:“情绪这东西就是很莫名其妙的”。
30岁出头的同事说起自己的高考经历—出发,去县城考试,在家门口遇到父亲。“去哪儿?”“去高考。”“你不是才高二吗?”“我高三啦。”这个段子,每每想起我都会大笑。
我丈夫也回忆起自己的高考经历:“那时住校,稀里糊涂的,对高考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况且考场就在我读书的学校。但高考前的那个晚上,我爸突然来了。我觉得很奇怪,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怕我明天早上睡过了,专门来喊我起床。”
四
高考前,经常能看见私家车停在小区楼下,后备厢敞开,大包的行李吃力地塞进去—是即将撤离陪读区的架势。
搬来时我就预想过,到孩子读高三的春天,我就可以把厚棉衣、棉被先打包带回家了。平时多搬几次,东西越来越少,到退房时,该是多么从容不迫啊。
但我也想起朋友说过的一件事。她认识一个陪读的单亲爸爸,在高考结束、孩子去读大学之后,一个人在陪读的房子里住了好几个月。
刚来这里陪读时,看到论坛上有人转“陪读日记”,觉得写得朴实真诚,我便追到作者的博客去读。
他写陪读日常:早晨几点喊孩子起床、几点出门,递书包,拿牛奶,按电梯;孩子中午几点归来、几点午睡、几点又出门,直到晚上睡觉;偶尔没考好,孩子难过,他更是,他写:“孩子的每一种情绪都牵动着我们的心。”
追着读陪读日记,直到看到他的孩子考上了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圆满撤离了陪读小区。
最近,在电脑的收藏夹里又看到他的博客,带着“陪读生活结束之后的这位父亲,是否还在记录生活”的想法点开,看到他还在写:“两年后,回顾陪读生活,发现自己当时只关注了孩子,忘了自己的爹。”
原来,因为工作原因,孩子高三阶段来陪读的是他的父亲—在田里弯腰耕作了一辈子的农民父亲,一直住在平房里的父亲,忽然来到了离地几十米高的城市高层之上,第一次带着晕眩感乘坐电梯,第一次和生活了几十年的妻子长时间分离……
没有电视,不认识人,他的老父亲每天早上5:00起床做好早餐,然后便等着孩子放学。老父亲带了一个收音机来,一个人在家时打开听个热闹,孙子一回家赶紧关掉。
尘埃落定两年后,他恍然想起,在那一年的陪读生活里,自己的父亲在多么努力地适应着寂寞。
五
我喜欢看夜晚的灯火,特别是对面楼房里的灯火。在我们这个陪读家庭居多的小区,那一扇一扇窗里的灯,几乎都亮到深夜。
那些窗子背后,是还在学习的孩子和还在忙着做夜宵的父母。在孩子入睡之后,父母还在小声探讨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好。
这是生活予以一个家庭的共同经历,这段相互陪伴的时光,是一个小小的驿站,孩子、父母和陪读的亲人们,经由此处,走向下一段更开阔的旅程。
那时,孩子和大人站在不同的地方回望这段岁月,是不是如夜晚陪读高楼里的这些小窗—在黑暗中闪亮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