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维拉的意思就是美如画
2018-08-08马剑
马剑
如此天然图画,自然熏陶出自带艺术细胞的索维拉人
位于摩洛哥西海岸的索维拉,是一座不大的海滨城市,很少会引起中国游客的注意,让我毫不犹豫来到这里的,是朋友的一句无心之语:“知道吗?龙女曾经来到过这里!”
索维拉海边的城堡炮台是《权力的游戏》中阿斯塔波的现实原型,龙女正是在这里购买了无垢者,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从此通向了权力之路。
预订的旅馆位于老城。当地称老城为“麦地那”,整个麦地那被低矮的城墙包围得严严实实,道路还算宽阔,但车辆不可以通行,沿街摆满了各式货摊。刚刚下过小雨,天气阴冷,路面有些泥泞,行人大多穿着传统的阿拉伯服饰,周围略显破旧的老房子像是穿越了几个世纪。整个小城沉浸在一种时光倒流的意境中。
按照手机导航的显示,旅馆位于老城的一条小巷里。没料到,高科技在这里竟像被施了魔法一般毫无用武之地。弯弯曲曲的巷道如蛛网般密布,似乎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真正抵达。寻了一个多小时,依旧没有找到。而问路更是无果,当地人讲阿拉伯语或法语,英语变成了小众,让我有口难开。
正在不知所措时,突然听到身后有人跟我打招呼,回头一看,是位上了岁数的老人。“你好,你是马先生吗?”他用略带口音的英语问道。
“对,是的!”
“太好了,我找你半天了!”
原来是旅馆的老板,看我在约定时间未到,猜到我会迷路,便出来寻我。那一刻,感觉自己像是遇到了亲人。
旅馆由一所老宅改造而成,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从外面看朴实无华,里面却别有洞天,摩尔式庭院让人赏心悦目,中庭是个小花园,中有小型喷泉,四周摆满鲜花。老板告诉我,今天就我一个客人,房间可以随便挑。
老城里游客并不多,显得有些冷清。听老板说,这里的游客多是欧洲来的回头客,一来二去也就成了熟客。他有一个法国客人,每年都会来这里住上两个月,就连房间都固定不变。
在摩洛哥众多的麦地那里,索维拉算是小号的,除了兩条相交的大路外,几乎都是小巷。放下背包,趁着天色还未暗下来,便急匆匆奔向城堡的炮台。
炮台在老城外靠近海边的一侧,面积并不大,土黄色的砖墙看上去结实又古老,站在上面,整个老城的沿海城墙尽收眼底。炮台上几乎空无一人,只有几门300年前的铜炮与我相对,让人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索维拉有摩洛哥最著名的风,被称为“非洲风城”。眼前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海风徐徐,海鸥们群魔乱舞般地盘旋,好似龙女那三条火龙上下翻飞,随时听候她的召唤,为她攻城略地。这位解放者似乎正站在此处远望大海,阿斯塔波的奴隶,心甘情愿随时为她而战。
现实中的索维拉同样并不平静,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海湾受到莫加多尔岛的遮蔽,可以抵御猛烈的海风,其绝佳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一个天然良港,自然也是海盗们理想的避风港。16世纪,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等国都试图染指索维拉。对其影响最为深远的则属法国,法语成了这里的通用语言,现在古城里法语标识随处可见。
现在的索维拉城建于18世纪,以同时期的欧洲防御城堡为蓝本,加上北非地方特点建造而成。老城里各种欧式建筑与宏伟的清真寺交错混杂,经过岁月的沉淀,本不相融的建筑风格,如今看上去倒像是浑然天成。
索维拉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美如画”。这里的房屋无论何时建造,大多会被涂抹成蓝白相间的颜色,每家每户还会在自家的窗台前布置上鲜艳的装饰,一冷一暖,远远望去,犹如一幅中世纪的油画,古老而别致。
如此天然图画,自然熏陶出自带艺术细胞的索维拉人。临近城墙有一条气质独特的街巷,街道两侧的每家门店都像一个小型画廊,各式艺术品零散摆放在门前,艺术范十足的店主们绝不主动揽客,而是悠闲地坐在门口与友人茶话,或是自顾自地在那里专注作画。倒是游客们总要在心仪的画前细细品评一番,若是遇到颜值在线的店主,有些女游客更是挪不动脚步了。
古城里还有许多地毯店、丝巾店和皮具店。色彩鲜艳的地毯临街联排挂在一起,甚是好看。各种彩绘工艺盘不但色彩丰富,画风更是极具视觉冲击力。当地人最引以为傲的则是他们的木雕工艺,据说已经传承了几世纪,随手拿起一个小木雕,你触碰到的都可能是百年前的历史。
除了古老而文艺的街道,这座小城另一个诱人的地方是它那物美价廉的海产品。一百多个迪拉姆,就可以轻松享用一份海鲜盛宴。
清晨,古城外的海港凉风阵阵。海港一侧便是当地著名的鱼市。几十艘渔船刚刚出海归来,停靠在港口里。所有的渔船都被漆成鲜艳的蓝色,与土黄色的古堡形成鲜明的对比。
索维拉古城里还有许多地毯店。图/GAOPIN
船夫们忙碌着,将刚刚捕获的海鱼搬运到岸上。空气中飘着海水的咸腥味、鱼腥味。不一会儿,成百上千只白色海鸥蜂拥而至,盘旋在空中,等待着享用船夫们扔弃的小鱼小虾。
港口边的长石上坐着一位长胡子老人,看到我在偷拍他,便向我招手。他问我会不会讲法语,我说不会,他便用生硬的英语告诉我,他曾是一名海员,年轻时常常出海远航。那时的索维拉是北非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海港,现在已经大不如前,只有渔业还算兴旺。
回到古城,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循香找去,见一位穿围裙的大婶正站在自家小店前,门口的灶台上正炖着“塔吉”锅。这是用当地一种特制的圆锥形陶制器皿慢慢小火焖出来的食物,全程不加一滴水。
“这里面是什么肉?”我用英语问道。大婶不懂英语,见我指着锅,猜到了我的意思,便用双手在头顶比划出牛犄角的样子,示意是牛肉。我俩相对会心地笑起来。
大餐一顿自不可免,牛肉的天然味道至今仍觉回味无穷。大婶生怕我的阿拉伯饼不够吃,总想要给我多添一些,临走前还伸出大拇哥来,意思是问我好不好吃,我也笑着伸出大拇哥。
夜晚,小巷里的灯光依次亮了起来。石板路上残留的雨水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泽,让幽静的古城显得格外梦幻。远处的清真寺里不时传来祈祷的声音,路上的行人脚步不紧不慢,安逸而从容。似乎时间在这里变慢了。
没想到走着走着又迷了路,无论怎样就是找不到原先的大路,似乎遇到了鬼打墙。既然找不到,索性也就不找了,走到哪里算哪里,我心安处,即是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