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过“12345”热线吗?
2018-08-08李明子
李明子
封面反馈
@David:如此高的利润,还要在下一代的儿童甚至是婴儿的身上开刀,这钱挣得太狠心了。连基本的职业道德都荡然无存,还有什么“社会责任”?和平年代,面对自己的同胞竟然加以坑害,难以置信。
中国新闻周刊编辆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1966:三个被傅雷之死改变命运的人》
虽有着被“牵连”的命运,可主人公都是至极的、有风骨的人。那个时代已经过了很多年,他们中有的人也等到了一份迟来的安穩……今日的再次了解,不过多了份怀念与铭记。(@哈哈)
记者手记
相信看完《“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这场演讲的人都记住了这个热线电话——12345。
北大副教授李迪华在半个多小时的演讲中细数城市不友善的细节:路灯下裸露着尖锐金属的广告牌,破碎坑洼的步行路,人流拥挤的公交站中不合时宜的行道树,突然冒出的水泥墩子……演讲最后,他还隆重推出解决办法——拨打“非紧急救助服务热线”12345。在北京,这个电话也叫“行政投诉热线”,对方会把反馈的问题移交给相关部门。
许多网友打趣说,“别的没记住,就记住打电话了”,“好像是在给12345打广告”。我也曾向北京12345信息调研处求证过,对方表示,并没有相关数据表明演讲后反映城市步行路问题的电话有所增多。这只是采访中的一个小插曲,但确实反映出了管理城市这个庞然大物的诸多无奈。
李迪华本人也打过热线电话。在北京大学东门附近的成府路上,他曾见到有小朋友被自行车把撞到头,在同一路段,还看到孕妇被杂乱的自行车剐倒,他都拨打过12345投诉,但由于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后续没有跟踪处理结果。不过,据李迪华回忆,之后那段路上的自行车摆放确实更规范了,沿着马路牙在步行路上一字排开,但是不是电话的功劳就不得而知了。
在李迪华看来,以个人力量,无论是追溯出现问题的原因,还是跟踪解决办法,成本都太高。他在演讲中提到,通过查阅文件发现,把置于十字路口的书报亭(6平方米)搬进旁边的绿地,需要办的手续相当于在城市中盖一栋楼。北京投诉举报电话大全上列出了223个机构联系方式,眼花缭乱之中很难将具体问题和电话一一对应。
“12345是一条捷径,虽然治标不治本,但至少能让有关部门看到这个问题。”李迪华说。
拨打12345的确是一个让政府“看”到问题的方法,但就像公交站里不合时宜的行道树一样,被人看到和解决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不仅隔着12345,还隔着设计到施工、施工到使用、使用到管理之间的距离。如果空间管理的系统性症结无法解决,城市精细化管理无法落实,这些不满终究只能像公交站里的那棵树一样,继续放在那。
详见本刊2018年7月30日出版总第8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