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小白鼠”
2018-08-08金玄易
金玄易
初三的时候,有一天我吃过晚饭,随手拿起《舟山晚报》,看到头版印着“浙江省或在2017年实行新的高考政策”一行大字。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它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
2014年9月,我们高中正式开学,而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还没有公布。老师开玩笑说,我们是第一届“小白鼠”,要进行跑步比赛,裁判让我们先跑起来,我们一边跑,他们一边制订规则。老师的这句玩笑话,还真的灵验了。
进入10月,“文理不分科”“选考”“两次考试”等消息相继传来,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感到兴奋,更多的是慌张,甚至抱怨:“为什么偏偏是我们17屆?”
高一快结束的时候,我们迎来了第一次重大的抉择。相比于过去的文理二选一,我们有35种不同的选择。对我来说,选“物化生”最合适,但我很任性,心想这就体验不到在文理学科间自由选择的乐趣了。最后我放弃生物,选了地理。一开始学地理,面对一大堆文字材料分析的时候,我真的很辛苦。但到了高三,我发现通过学习地理,自己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不仅使我的语文成绩有了极大进步,也让我拥有了受益一生的“文科”思维。文科和理科,真的不应该截然分开。高考改成自由选科,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高三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一次“自主招生、三位一体考试”的培训,这是我首次得以近距离接触大学教授。我是一个在三线城市长大,见识和眼界远远落后于一二线城市的孩子。那次培训让我真正了解“自招”和“三一”是怎么回事,也让我感受到了不同高校的差距。
我开始频繁地用手机上网,不过我不是玩游戏,而是用它来研究高考、自招信息及大学各专业的学习、就业情况。这些并没有影响我的学习,2017年4月第二次选考,我的地理拿了100分。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我平日里对各大高校所在城市的深入研究。
接下来,我重点准备复旦大学的三位一体考试,学习了很多超过高考范围的新知识。这些也没有影响我的成绩,相反,我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那个最重要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考完试,走出教室,我如释重负。
没过几天,6月10日,我乘上去宁波的大巴,赶赴效实中学参加复旦大学“三一”水平测试。多达18页的试卷,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所高水平大学独特的人才选拔要求。我入围了面试,可没能进入理科组,被划到了医学组。考虑再三,我决定放弃。
6月22日晚上7点,浙江省考试院开始用短信推送的方式公布高考成绩。我足足等待了半个小时,才看到手机上弹出的成绩,比预估的成绩低了近10分,这让我有点小失落。
从我们这届开始,平行志愿不再投档到学校,而是直接投档到专业,一共可以填80个志愿。我把这份前所未有的志愿填报表,视作我内心对大学、对专业的情感表达,每一处都经过深思,每一笔都承载信念。它蕴藏了我在18岁这年所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终于可以骄傲地对老师说,我们不是小白鼠,而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多庆幸,这个时代参加高考的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