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习效果研究

2018-08-08李妮娜

新课程(中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物学科问卷教学方式

李妮娜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陕西 西安)

一、研究原因

我校自教育部2014年提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生物教学中大力推广新教育理念,将单一的学科知识目标向综合的能力素养目标转化。在教学中,主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与改良,大力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开设“科技节”等措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初现成效,现就教学改革中采取的各项措施是否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问卷了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及培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方式调整,在后阶段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二、研究工具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问卷,针对学校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改革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调查。通过问卷中的试题,了解学生对于不同改革措施所持的态度。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外国语学校初中五个班级,共226名学生参与调查。在调查前对学生特别强调了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性质,希望学生在没有任何顾虑的情况下如实填写。

三、数据分析

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26份,其中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223份,有效问卷率为99%。根据调查问卷内容及数据分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现就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对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和生物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培养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丰富的教学方式能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表1-1 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态度

表1-2 学生对化解难点方式的选择

教师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见表1-1教学方式1),75.8%学生认为有必要,22.4%的学生认为有一些效果。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对获取生物领域的相关信息产生渴望,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动力,从而也促使学生从内心接受适当的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和制作模型等拓展作业,增强学生对完成生物作业的自信心。当然在作业上面增加难度,只有28.7%的学生认为是有必要的,52.5%的学生认为还行,18.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见表1-1教学方式3)。这个认可率较课堂有很大的减少。一方面生物学科不是中考科目,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在周末用很多时间完成与考试关系不大的生物学科作业。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学业较多,没有精力完成更多的学科作业。

“科技节”的筹划与开展,是我们将学生带入生物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数据中46.4%的学生对“科技节”认可,47.2%认为组织“科技节”有一些作用,能感受到学生也乐于参与此项活动,因此对活动给予更高的期待(见表1-1教学方式4)。实验法(78.9%)、演示法(60.5%)、讨论法(41.7%)、探究法(34.1%)等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增加了学生演练、思考、分析、商讨、操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立体式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见表2)。

2.对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

(1)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表2 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在教师化解难点知识时,应用到的六种不同方法中,实验法(78.9%)和演示法(60.5%)是学生认为效果最好的两种教学方式(见表2内容1)。说明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实验步骤,所涉及的知识印象最深刻,理解也最有效。因此,虽然学生对课本中安排的分组实验5.8%的学生存在困难,57.4%的学生有一些难度,但仍就有52.9%的学生愿意在课下继续实验(见表2内容2、3)。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验有着非常强烈的欲望,我们可以借此契机,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锻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曾经经历过的“鼠妇生活环境”的实验中,81.2%的学生都能对鼠妇进行正确的处理。但是为什么,对于删除动物解剖实验却出现了38.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的情况呢?只有25.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呢?(见表2内容4、5)其实教材中删除动物解剖内容,是出于要更好地保护动物而采取的措施。但是学生可能是出于对实验的兴趣,而执意要进行实验,对于动物保护的意识在兴趣的驱使下退让了。

(2)对生命观念的培养还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继续深入

“鼠妇生活环境”的探究实验是学生在教学中实际操作了的实验(见表3内容1),81.2%的学生能对实验的动物进行了正确处理,但是当遇到陌生情况时(见表3内容2),有38.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删除解剖实验,35.9%的学生态度摇摆不定,说明学生对于动物的保护意识暴露出了问题。因此,在后期的生物教学中对于生命观念的培养还需要进行更多方式、更广泛的引导。

(3)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继续努力

表4 理性思维培养效果

实验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实施与衔接都是环环相扣、条理清晰的思维过程,调查中只有36.8%的学生在操作中没有困难(见表4内容1);识图作答中也只有39.0%学生能进行合理的观察(见表4内容2);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更是对学生理清头绪、宏观掌控能力的有效促进措施,但是在调查的数据中55.6%的学生能进行准确分析,33.6%的学生有一些困难,还有10.7%的学生是有困难的(见表4内容3)。通过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方面需要更多的培养与锻炼。这也许是因为很多学生长久以来仍然习惯于简单地背诵,而不是理性分析、推理、论证与归纳;习惯于简单的计算,而不擅长复杂地分析;习惯于机械地模仿和套用,而不习惯于探究和创新。

(4)在学习中锻炼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

表5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情况

学习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与挫折,有一部分学生能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例如:31.8%的学生愿意承担学习小组长的职责,52.9%的学生愿意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深入实验,28.7%的学生愿意挑战更复杂的课后作业。也有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想选择逃避,有畏难情绪;更有一小部分学生畏惧困难,遇到困难问题时要绕道而行,拒绝锻炼。29.6%的学生不愿意承担小组长,12.1%的学生不愿意深入实验,18.4%的学生拒绝有难度的课外作业(见表5)。这些情况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进行锻炼,逐步进行改善的。

四、研究发现

1.通过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调整,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师改善、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改变单一的教授法,丰富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等,一方面化解教学中的难点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的提高。

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有明显收效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中,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培养效果显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都有较明显的提升。但是生命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是一个长期、缓慢、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经历事情的复杂程度都会不断地促进这些方面的提升。教师需要更多地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这些能力的全面发展。

五、改善措施

1.继续深入教学改革,开拓教学新措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借助学校提供的专家讲座,区校级优秀教师示范课、研讨课,大学区学科教研活动,区教研室的专题讲座等不同的形式学习课改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

2.调节师生关系,多关注关爱学生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和喜欢;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我们也需要学会“装糊涂”,包容学生的错误。这样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喜欢,自然会对老师采取的教学措施进行积极配合与认可。

3.从生物学科中汲取能力的锻炼和优秀品质的养成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又能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生物学科既有丰富有趣的生命现象,还有充满未知神秘的科学探究。当然还有学生可能没有发现,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对于个人的生命价值观也会逐渐形成和改变。例如一个喜欢生物的学生,会通过很多渠道了解生物的相关信息与资讯,会关注到生物领域中一些学者的观点与思想,慢慢成为他看待事物的观点与理念。对于一些生物学家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也会影响到某些学生在他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承担责任的态度与品质。因此,希望学生能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与品质。

猜你喜欢

生物学科问卷教学方式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问卷网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