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探究
2018-08-07蒋爱武
蒋爱武
【摘要】小学生的几何思维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学习中,经验是儿童“图形与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操作实践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图形的本质,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立足已有经验,找到思维起点;丰富探究过程,鼓励思维创新;适度知识拓展,拓宽思维外延。
【关键词】思维;知识经验;实践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教学中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知识,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几何思维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学习中,经验是儿童“图形与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操作实践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图形的本质,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过程。
一、立足已有经验,找到思维起点
儿童的数学学习植根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循此更深入地思考,一方面各人的生活经验各异,另一方面经验之所以被称为经验,就是因为孩子们在生活中感悟到的数学事实都是粗糙、零碎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要从学生的视野出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充分的正确的了解,了解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和差异,搭建好经验与知识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将视野从课堂拓展到生活中,让孩子的已有经验成为数学学习的有力支撑。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毫米》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的数学课,从一位同学的数学日记开始。
今天星期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公园。在马路边,我看到了一棵高300米的小樹被风吹倒了,我和妈妈一起,找来一根木棍当小树的拐杖,我把小树扶直,妈妈拿出1厘米长的绳子,把小树绑在棍子上。照顾好小树,我们终于来到公园。我和妈妈一起坐在公园3厘米高的凳子上,一起读《格林童话》。
师:同学们为什么笑呢?
生:日记里的单位是错的。
师:你们能说说哪些单位是错的吗?怎样修改?
生:300米高的小树,改成300厘米高的小树。
师:谁再来说说,300厘米高的小树有多高?
生:是3米,和我们的教室差不多高。
师:是的,我们已经学过了,1米=100厘米, 300厘米就是3米。
生:1厘米的绳子改成1米的绳子。
师:我们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感受一下要多长的绳子合适。
生1:3厘米高的凳子改成3米。
生2:3米的凳子太高了,不可以。
师:看来,凳子的高度3厘米太小,3米又太大。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新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数学从生活中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日记,将以前学习的厘米和米的知识涵盖其中,通过错误的单位书写,激发孩子修改错误的兴趣,在修改的过程中,借助了孩子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加强孩子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同时通过3厘米凳子太矮、3米高的凳子太高这个认识冲突,引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同时也让孩子初步感知,分米是一个介于米和厘米之间的长度单位,在生活中,除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需要分米这样的长度单位。
二、丰富探究过程,鼓励思维创新
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言: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思维,是儿童数学学习的最根本方式。也只有通过思维,儿童才能由外而内逐步触及数学的肌肤、结构直至灵魂,获得数学上的发展。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个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数学模型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的过程。“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交流思考的过程中充分感悟概念的数学本质,提升孩子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角》教学片断。
师:屏幕出示两把手电(其中一把前有木板),打开光线。
师:第一把手电的光线会被板子挡住;而第二把手电射出的光线由于没有碰到障碍,会一直射向远方。
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屏幕足够大,这条光线还会不会继续射下去?能射多远?
生: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师:观察这两条光线,你觉得哪条光线可以用线段表示?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生:第一条光线用线段表示更合适。
师:为什么?
生: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光线也是直的,手电和墙壁可以看成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说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光线二不能用线段表示?
生:第二条光线可以无限延长,不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用线段表示。
师:你能不能自己创造一种新的线来表示出光线二呢?在自备本上先试着画一画。
师:像这样,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就是射线。想一想,和线段比,射线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教学射线的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学生便于理解的手电光线,让学生产生光线一是有限长的,可以用线段表示,光线二是无限长的,“不能用线段表示”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创造“新”的线,并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沟通线段与射线的联系,优化画法,了解射线的本质,建立射线的概念。在射线概念的再创造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自由生长。
三、适度知识拓展,拓宽思维外延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知识前后的衔接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恰当的孕伏。适当的课堂拓展与延伸,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在拓展中培养思维的开阔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面积》教学片断。
师:在方格图中的长方形,面积有多大?
生:长方形的面积有10个方格的大小。
师:改变方格图中方格的大小,长方形面积有变化吗?
生:没有变化,还是同一个长方形。
师:只看方格的个数能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不能,只有小方格一样大,才能根据小方格的个数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你们能在自己的方格纸上画出和这个长方形一样大的图形吗?一分钟看看你能画出多少个不同形状的图形。
学生尝试出很多图形。
师:为什么你们画出的图形形状不同,面积都相等呢?
生:图形虽然形状不同,但是大小都是10个小方格那么大,所以面积都相等。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比较同一个长方形在不同的小方格图上,方格的个数不同但是面积却相同,帮助学生感知图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面积的大小比较不能只看图形中方格的个数,还要根据方格的大小来判断。接着通过画面积相同的图形,帮助学生感悟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形有很多,但是画出的图形要面积一样,所占小方格的个数都是10格。在两次的实践中,孕伏了生活中比较图形大小,需要统一面积单位的思想,感悟图形形状变化,面积不变的面积守恒思想。在这个拓展實践环节,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备的土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凸显其教育的基础性,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适当降低学生学习的知识难度、减少知识学习的分量,进而放慢知识学习的速度,更多地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助力,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红,吴颖民. 回到核心基础需要“核心技术”[J].人民教育,2015(07).
[2]沈重予,王林.小学数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指导[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3]龚斌斌.《认识面积》教学的重构与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