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生命自觉
2018-08-07蒋丽清
蒋丽清
【摘要】 “教书”与“育人”是统一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有课程意识,而且要有育人情怀,在教学整合中实现教书育人。只有提升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既见树林,又见森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不会有偏失,避免散点思维和割裂思维。
【关键词】教学整合;教书育人;生命自觉
语文课程虽然更多地依托于一篇篇课文展开实施教学,但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明,我们不能就课文教课文,既要对课文所蕴含的语文知识有所选择和侧重,还要考虑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既要适合当前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还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生命意义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意味着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只会造成语文教学囿于一隅。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有课程意识,而且要有育人情怀,在整合中实现教书育人。
一、前延后续,整体定位,形成合力
当我们决定,要选择某一篇课文,上一节语文课的时候,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材仅仅是形成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 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除了钻研教材摸清编者意图之外,还要根据自己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教师目前占有的资源,这节课与前后课之间的关系,这节课的内容组建等来综合考虑,整体定位,系统构建,避免散点思维。《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教学时,我确立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对照课文中所举的多个事例进行仿说,供选择仿说的事例诸如谈迁、诺贝尔等整合以及学生自己的事例,要求能够围绕中心简明扼要地表达。之所以确定这个教学内容,就是整合了多方面的因素:一,读懂事例是读懂课文中心的前提;二,五年级学生在讲述事例时还不能熟练地围绕中心准确地用词造句;三,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四,结合事例来谈自己的想法,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构段方式之一,而这篇课文后面,就有写一篇读后感的要求;五,这一教学内容还是这节课另一教学内容的重要铺垫,后者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六,这篇课文作为精读要求编入苏教版五年级教材,读懂较容易,须从表达方面提高精读的教学层次,而这篇课文还同时选编在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快乐读书屋”一栏,编者旨在让学生自主地略读,教师就不适合确立这样的教学内容……
通过整合,有了整体定位,依托课文确立的教学内容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然后围绕这一教学内容考虑具体的组成也就会得以分解。但是,任何教学内容都是不同关系均衡之后的结果,只有把这些关系理清之后,教学内容才会显得更加清晰。在处理矛盾关系时,虽然有轻重之分,但主张辩证统一,相得益彰,避免割裂思维。承接前文所述案例,在对这一教学内容具体化时,需要处理好这样几对主要关系:一,阅读与表达的结合。简化课文中李时珍、爱迪生等事例的阅读教学指导,不必反复研读事例,更不必通过课外资料来拓展事例,但要读懂每个事例的结构与中心,有利于增强学生表达的欲望与能力。在读懂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选择本单元前面两篇课文中的谈迁、诺贝尔事例,依据本篇课文中事例的结构特点和中心要求,重新组织语句进行表达。二,书本学习与学生生活的沟通。课文中的名人事例固然典型,但离学生的生活存在距离,还要求学生围绕中心用同样的结构,讲述自己在做某一件事时是怎样能够做到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三,词、段、篇教学的整合。虽然这一教学内容侧重于语段的学习与表达,但用词是基础,况且这些事例语段中的中心词非常有特点,同一意思用了诸多不同的词汇,如“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等,完全可以融合在这一教学内容中。事例仿说不仅仿结构、仿中心,而且要用好中心词。在语段仿说的基础上,继而学习整篇课文的结构,发现读后感的结构特点,这是立足于篇章学习的语段学习,两者互为补充。
二、因时因势,动态推进,趋向和谐
如果说,通过整合合理确立教学内容是静态聚合的话,那么,在课堂上的教学实施则是一个动态协调的推进过程。教学实施的效果不仅依赖于用怎样的方法学习什么内容的问题,而且还取决于学生群体是否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整合方法因素和动态因素,因时因势营造学习场,通过班级现场的感染力促进学生沉浸于语文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针对以上仿说事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三个名人事例,分别从“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取得成功”三个方面填写事例比较表格,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任务。接着,围绕表格师生对话,明确这篇课文中事例叙述的特点,并在诵读中加强事例情境的感染力。最后,让学生选择人物,紧扣中心仿说事例,从同桌交流到全班分享。学习形式丰富且贴近学生。期间,还非常注重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入情入境,通过口头语言来营造求知氛围,“你发现这些名人取得成功的奥秘了吗?”“老师从你们身上找到了这些名人的影子,你在做哪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了多样技术,能够有效地助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白板上呈现文本内容,通过熟练地圈划批注、点击滑动等亲密接触,与白板融为一体,在这种状态下与学生展开互动,促使学生的思维随着笔尖自由飞扬。再适时配上音乐渲染,最后出示“挖井人”漫画,形象直观地揭示出中心,学生的仿说也达到了津津乐道的境界。
這种整合式的教学推进还需要体现在差异资源的利用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差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生的求知与教师的已知,教师的预设与动态的生成,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班级的整体水平,学习过程的专项与融通,学习情绪的高涨与低落,导致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历程,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差异资源的特点,挖掘这些差异资源的价值,综合多方因素优化教学,由不平衡趋向和谐。例如,课上,我让学生交流填写的三个名人事例比较表格时,先是让处于中后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发现有学生竟然混淆“目标专一”与“持之以恒”,以至于不能准确找出表明这三个名人从小立志的关键词语,所以我只能跳出预设,接着让优秀学生交流自己的填写结果,并说出理由,从而生成了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如果说,以上教学过程是读懂三个名人事例的专项学习的话,那么,接下来让学生根据前两篇课文中的谈迁和诺贝尔,来讲一讲这两个名人身上的“滴水穿石”事例,这侧重于写的学习,但又不定位于专项学习,而是必须依赖于读懂基础上的仿说,所以这是读写融通的教学。为此,我临时提了这样一个生成性问题:“之前,我们在《晚上的“太阳”》一课认识到的是聪明机智的安迪生,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认识到的是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李时珍,为什么与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中的这两个人物特点不一样呢?”这就是利用阅读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差异激化矛盾,在读与写之间架起桥梁,深化了读写融通教学,让教学更和谐。
三、生命自觉,核心渗透,目标聚焦
语文教学基于整体,通过整合多维因素来落实学习,更容易聚集力量,提升学习品质。但让所有因素相互依存,并且动态协调起来,都不是随意的,也不是为了简单的和谐,而必须聚焦于一定的指向。每一节语文课最显著的指向,便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清晰而逐步提炼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又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与学的。所以说,教学目标一旦确立,就是整合各个教学因素最重要的依据。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学目标体现的是语文学科对学生学习的单科要求,这还会造成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与育人的割裂,这与我们提倡教学整合的初衷不一致。“新基础教育”认为,语文学科是基于语文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来培养人的活动,欲培养之人能够自主进行语文学习和自觉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人。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语文学习,学生不仅需要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而且需要得到作为人这一生命体的意义、尊严、成长、价值和自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整合的指向不仅是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还包括所有学科教学应该普遍实现的教学共通价值——培育生命自觉。只有把这一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语文课上就不会因眼里只有语文而踐踏学生的尊严,无视学生的感受,忽略学生的主动,隔绝生活的精彩。
例如,我在教《滴水穿石的启示》时,统领前面所述案例的语文教学目标是“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学会体会语句和段落的中心思想,能够围绕中心思想结合事例叙述来谈感受和发表看法。”这里的教学目标本身就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内容的提炼和细化,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推进就有了聚焦,避免教学整合中的偏执与不当。但一旦语文教学目标与培育生命自觉这一理念出现矛盾时,教师就需要运用整合思维,化解冲突,立足人的发展来全面把握。如果有学生在谈自己生活中的滴水穿石事例时,评价依据就不仅是语句结构是否正确,还可以从表达时的情感真切、人的意志品质方面来关照人,因为教师的眼中还要有活生生的人,呵护他们生命的自由绽放与个性张扬。例如,这样几种评价语,就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你举的例子,能够按照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取得成功三部分来讲述,完整且精炼。”“想不到你做事这样有毅力,老师也佩服你!”“你举的例子非常恰当,大家也都感受到了你身上闪耀着滴水穿石的精神!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