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病治疗难的原因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8-08-07文长斌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治疗诊断

文长斌

【摘要】:随着近年来畜牧业的良好发展以及牛肉在市场中受欢迎度上升,养牛也逐渐成为了众多养殖户与养殖场的首选。而养牛规模的不断增大也导致牛病爆发问题日渐加剧,从目前对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来看,存在着明显的治疗难问题。基于此,文章将针对当前牛病治疗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常见牛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牛病;诊断;治疗;原因

目前我国养牛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顽固疾病的出现且难以治疗,也就造成养牛业经济效益表现不佳,同时也对养殖人员与基层兽医人员的工作造成了极大困扰。笔者将结合工作实践,对目前牛病治疗难的原因及常见牛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展开分析。

1、 牛病治疗难的原因分析

1.1混合感染对疗效造成影响

目前牛病多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多种疾病所引发的混合感染,如细菌类疾病、病毒类疾病以寄生虫类疾病之间的互相混合【1】。而一旦形成混合感染,则势必会导致治疗难度的上升,利用单一治疗方法难以根治多种疾病引起的混合感染。具体原因就在于各类疾病细菌混合共存,对抗生素活性形成干扰,也就出现治疗难的问题。

1.2兽药质量堪忧

部分兽药制药厂与经销商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铤而走险进行假药制造,或者是在兽药中添加违禁药物成分,比如抗病毒西药等等;实际药物与包装标明成分差距甚大,难以体现所说明的疗效,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药物含量明显不足,甚至部分药物成分都无法查到。

1.3疾病表现较为复杂导致诊断困难

由于多病混合感染已成为当前牛病的主要发生形式,也就导致其症状表现较单纯感染典型有一定差异,而基层兽医人员常用的诊断方法主要基于流行病学、病理学,其中大部分不会病理剖检,也就导致对当前表现较为复杂的疾病难以诊断,自然出现治疗难的现象。

1.4免疫抑制病存在严重危害性

免疫抑制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机体免疫系统遭受损害,造成对抗原应答能力有所降低,进而呈现出对疾病敏感性增强的异常状态。一般来讲,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为传染性因子与非传染性因子两类,其中传染性因子包括牛圆环病毒、牛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等,非传染性因子包括营养缺乏、药物因素以及应激因素等等【2】。由于免疫抑制因子对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坏,导致免疫应答全面紊乱,所以在进行牛病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要根除病症之外,还需重视机体免疫力的提升。

1.5防治观念不正确

在具体的牛病治疗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而其中预防才是重点工作,治疗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目的在于对预防效果不足进行补救。然而,许多工作人员在防治观念方面存在不正确认识,对预防与治疗两者间的重要程度有所颠倒,导致对日常预防不重视,造成疾病多发,出现治疗难的问题。

1.6药物滥用

当牛病出现时,诊断是前提,药物是关键,而治疗则是目的。药物作为疾病根除的法宝,同样会因为用法不当而导致疗效无法体现,甚至会加剧治疗难度。其一,给药途径不合理。如出现高热症状的牛病,在爆发之后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而倘若以拌料方式進行给药,则势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如果改用注射或饮水方式给药,则会起到截然不同的疗效;其二,疗程不足。部分养殖人员出于成本考虑,在病牛疗效初期便停止用药,而此时疾病并未根除而导致反复发作,久而久之会产生耐药性,造成治疗难问题;其三,联合用药合理性不足。不同药物之间会出现协同、拮抗等作用,合理地联合用药能够强化疗效,反之则会严重影响效果,造成治疗难度加剧。

2、 牛病的诊断与治疗

2.1常用诊断方法

2.1.1体温。对于大部分动物而言,一旦感染便会在体温方面有明显反应,一般来讲也即是体温异常升高。所以,在牛养殖过程中,倘若发现此类问题,则需要重点关注,或是询问兽医工作站人员对其展开疾病诊断工作。

2.1.2食欲。牛食欲的正常与否同样是判断其疾病感染的关键指标,倘若出现食欲不振或食欲下降的情况,则需要密切注意,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疾病类型,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1.3反刍。反刍作为牛类动物的特性,也可对其状况的正常与否去判断牛的身体健康情况。一般来讲,处在健康状态下的牛,每天反刍时间大概在8小时左右,而倘若察觉到低于这一时间,则需要重点诊断牛是否患有某种疾病。此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反刍状态正常也可称为判断其健康恢复状况的指标。

2.2常见疾病的防治

2.2.1牛肺疫。该牛病也即是传染性胸膜炎,属于接触性传染病的一种,主要诱因为牛胸膜肺炎状支原体。倘若感染上牛肺疫,则会导致牛成为携带病菌的传染体,带来极大的传染隐患,其能够经由呼吸或是呼吸道分泌物将病菌散播开来,对牛饲料、饮用水等形成污染,造成牛群感染同类疾病,有着极为严重的患病隐患【3】。因此,对待该病需要及早发现与治疗,否则会出现极高的致死率。诊断过程中,如果患病牛体温异常升高至40℃以上,伴有呼吸急促、咳嗽等症状,肺部听诊会察觉肺泡音慢慢变弱且直到消失,随着消化功能的退化而出现窒息死亡的症状,则基本可诊断为牛肺疫。该病潜伏期长则可达4个月,短则只有2-4周。具体治疗方法需要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的原则,以肌肉注射方式选用咳喘灵、瘟毒清与头孢王等药剂进行给药,通常给药时间为2-3天,每天1次,能够收获良好疗效,而对于无法治愈的病牛要尽快实行无害化处理。此外,为有效预防牛肺疫的发生,则需要做好饲喂管理、消毒杀菌以及免疫接种等工作。

2.2.2病毒性腹泻。该病传染性非常强,也被称作为黏膜病,其主要诱因为黏膜病毒,一般容易发生在6-8月龄的牛犊机体内,有着极快的传播速度。诊断过程中,倘若发现病牛体温升高,则表明出现肠道炎症,具体治疗工作中,可采取止泻措施去避免感染继续发作,因此可选用1000-2000ml糖盐水、8-18ml海达注射液、2-4g维生素C与200-400ml浓度为5%的碳酸氢氢钠,进行静脉注射。连续进行3-4天注射,每天注射1次,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梁少宇.牛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02):76.

[2]蒋红艳.发热黄疸型牛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09):172.

[3]金永成.对牛疾病难治疗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23):154.

猜你喜欢

治疗诊断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