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的艺术特色分析
2018-08-07徐伟
徐伟
摘 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众多的戏曲种类,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源与财富。在这些戏曲中,山东梆子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这种戏曲也可以叫做“高调”或“高梆”,主要在鲁西南地区被人们传唱。山东梆子是我国地方戏曲中古老的声腔艺术,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为了能够促进山东梆子的传承与发展,国务院在2008年6月将其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对山东梆子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山东梆子 艺术特色 声腔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a)-0217-02山东梆子是一种地方戏曲,主要在鲁西南地区被人们传唱,这种戏曲的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的声腔艺术,并且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山东梆子是古时的山陕梆子在向南流行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演变而产生的,这种戏曲的取材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在表演中通过夸张的架势、粗犷的动作以及高亢的唱腔来表现出戏曲内容。演员在演唱山东梆子时,通常会采用真假嗓互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唱腔接近嘶吼,能够营造出悲壮萧杀的气氛,表演形式与众不同,并且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因此,这种戏曲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是齐鲁文化的典型代表,并且其剧本的文学价值较高,属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 山东梆子的艺术特色分析
1.1 取材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
在山东梆子的发展过程中,创作并演出了大量的剧目,而创作这些剧目的大部分是民间的文人,他们通常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能够深刻体会基层群众的生活状态,创作出的剧目取材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在1958年时,通过对山东梆子的剧目进行挖掘与整理,统计出的剧目一共有440个,另外还有100多回的剧目没有得到保存。在山东梆子的剧目中,题材的选择范围很广,不但有以历史故事作为题材的剧目,而且有以家庭伦理方面内容作为题材的剧目,同时也有以神话故事与传说作为题材的剧目。在这些剧目中,以历史故事作为题材的剧目数量最多,例如《红打朝》《黑打朝》《李刚打朝》等。这些剧目能够反映反抗强暴、杀富济贫等内容,弘扬鲁西南人民向往正义、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而山东梆子的剧目中以家庭伦理方面内容为题材的有《牛郎织女》《墙头记》以及《山东汉子》等,这些剧目的乡土气息浓郁,能够反映鲁西南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以及乐观的心态。
1.2 表演中架势夸张、动作粗犷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山东梆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表演形态,这种表演形态的表演方式规范而丰富,重视特长与技巧的表现,并且地方特色比较明显。在山东梆子的剧目中,表演者的架势夸张、动作粗犷,其中在红脸与黑脸亮相时,如果需要表现出愤怒、急躁的情绪,就可以通过晃膀、跺脚等动作来展现出来。而在演出中需要抬手亮相或推圈走圆场时,不同的行当类型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黑脸的推圈需要从头顶开始,五指分开,用右手做好推圈动作,而左臂则需要随之摆动。与此同时,山东梆子的表演也会因人物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反徐州》等剧目中,表演具有较高的技巧性,需要通过甩盔帽、踢靴鞋等动作夸张的表现出角色怒发冲冠以及惊慌失措等极端情绪。此外,在《铡美案》《铡赵王》等剧目中,包公虽然是文官,性格应该是严肃稳重的,但是在这两个剧目表演到铡陈世美、铡赵王时,包公则需要表现出异常愤怒的神态,形成文官火性咆哮如雷,武风武唱粗犷震怒状态。
1.3 唱腔激昂、高亢
山东梆子的唱腔激昂、高亢是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鲁西南地区的人在说话时就有嗓门高、声音大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一地区的人大部分性格豪爽、乐观勇敢,人们的这种性格特点导致山东梆子形成了这种唱腔。因此,山东梆子的大部剧目中的唱腔高亢,大部分音调在上五音区域,调式为微调式,咬字狠吐字硬,唱起来激昂,听起来振奋。这就是山东梆子也叫做“高调”或“高梆”的原因。但是,山东梆子的唱腔虽然具有激昂、高亢的特点,但唱法却不是直来直去的,并不是简单的嘶吼,而是在高亢的唱腔中充满了抑扬顿挫的感觉,具有一种跳荡活泼的动态美感。例如,山东梆子中的黑脸角色,其唱腔激昂而粗犷,嗓音浑厚而刚烈,发出的声音多为虎音与炸音。黑脸演员在演出的过程中,我们会听到炸雷般的声音,在甩腔时多使用“啊啊唯—”等语气词,而在挂尾时则更多的使用“呵嘿”等语气词作为结束。观众看戏时听到的声音就像是有闷雷在天空中滚过,期间还不断伴有炸雷般的声音。欣赏这种唱腔的表演,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演员的声若洪钟、气势磅礴,可以充分地展示出山东梆子的特色。
1.4 人物造型讲究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人物的造型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人物的衣着、穿戴以及妆容等。
首先,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脸谱是一种特殊的造型方式,山东梆子的演员在不断积累演出经验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很多具有独特含义的脸谱。山东梆子表演中脸谱的特点在于其庄重大方,并且生动美观,这些脸谱的颜色主要为红、黄、蓝三个颜色,并搭配其他不同的颜色,主要使用平涂的方式,并使用烘托的方式相配合。根据不同的脸谱颜色,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红色代表忠诚、黑色代表耿直、而粉色則代表狡猾。山东梆子中必须勾画脸谱的行当为红生与净行,他们的脸谱主要有红、白、黑三个颜色,其中红生的脸谱大部分是从两侧额角沿眉毛下行到鼻翼,用白色分别勾画出两条较粗的白眉,然后用黑色勾出眼窝和鼻窝,其余部分则涂红色。而大黑脸的脸谱主要有黑、红两个颜色,并有白色勾画图案。山东梆子中的旦角一般会化粉白、红色以及粉红色的妆容,追求面如桃花、眼含秋水,保证在旦角出场时能够光彩照人。
其次,在山东梆子的表演中,对演员衣着与穿戴也有较高的要求,我们以其中的旦角为例来说明。例如古装需要根据人物的身份不同来化不同的妆,在山东梆子《西厢记》中,崔莺莺和红娘均为古装头,崔莺莺的头上正蓬,戴正凤,这表示其身份比较高贵,而红娘的古装头则不可以戴正凤,只能戴一些小零碎,不仅能够表明其丫鬟身份,而且能够彰显其活泼可爱的性格。与此同时,即使是一个人物的穿戴,也会随着其身份与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一直都要追求美观。例如,在山东梆子《王宝钊》中,王宝钊的穿戴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前面彩楼和三击掌时,其穿戴与装扮华丽富贵,光彩夺目,但是,在“别窑”以后,就变成了贫民打扮,不再是光彩华丽的打扮,以便能够表现出她此时落于贫困之境。
2 结语
总而言之,山东梆子是我国众多地方戏曲中的一种,其唱腔激昂、高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山东梆子衍生出了种类繁多的曲牌、板式、锣鼓经,形成了以“生、旦、净、丑”四大门类划分的现行角色行当。数百年来,鲁西南地区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能够体现这个地区的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山东梆子的剧目也在不断更新,这些乡土题材的剧目构成了生动鲜活的历史长卷。
参考文献
[1] 周景春.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典——山东梆子传承人刘桂松唱腔美学特征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2(6):50-51.
[2] 李思露.从“大兴班”的兴衰看山东梆子的传承与保护[J].音乐传播,2015(2):72-73.
[3] 王根相.浅析秦腔“吼”的艺术特色[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13-114.
[4] 周波.伟大的母亲精彩的演绎——山东梆子新编历史剧《孟母》观后感[J].人文天下,2017(20):156-157.
[5] 王红林.石家庄地区地方戏曲的艺术特色分析[J].赤子,2015(18):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