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疗效观察

2018-08-07廖柏丹柳元娥林立平周畅刘超何晶晶李爱东陈月馨余蓉彭宣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7期
关键词:腹围电针手法

廖柏丹 柳元娥 林立平 周畅 刘超 何晶晶 李爱东陈月馨 余蓉 彭宣军

(1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广东深圳518033;2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医科 广东深圳518000)

腹直肌分离症为妊娠晚期腹部压力增大,导致患者腹直肌与腹白线分开距离超过2 cm的情况,分娩后腹白线宽度无法恢复到产前水平,腹部堆积赘肉,无法有效恢复至产前水平,不仅严重影响女性的形体美观,还极易导致女性诸多生理功能改变,引起产后腰背部疼痛[1]。本研究选取于我院就诊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9.46±2.73)岁;单胎妊娠38例,多胎妊娠12例;顺产35例,剖宫产15例;腹直肌距离脐水平线21.3~46.9 mm,平均(32.48±5.27)mm。观察组年龄 22~36岁,平均(29.36±2.68)岁;单胎妊娠37例,多胎妊娠13例;顺产34例,剖宫产16例;腹直肌距离脐水平线21.2~46.8 mm,平均(32.51±5.31)mm。两组年龄、胎数、妊娠方式、腹直肌与脐水平线距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在产后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后就诊,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2 cm,明确诊断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产褥期感染、胃肠粘连者;治疗依从性差,中途退出或失访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指导自主功能锻炼:取站立位和跪姿位,规律进行收腹运动;取仰卧位、跪姿位,规律进行伸腿、抬腿、蹬腿运动,每次训练时间15~20 min,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配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电针治疗: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双侧天枢、关门、水道、大横、带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诸穴,采用电针机,选取26~28号针,使用前先将电针机强度调节至零位(无输出),然后将电针机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调节电钮,采用连续波,频率30 HZ,脉宽200 US,电流由小到大,以患者感觉腹部肌肉强收缩而不疼痛为宜,25 min/次,1次/隔天,持续治疗10次。每次电针治疗完毕后给予患者中医推拿,采用按、揉、弹拨、滚揉等手法,按照经络走向,刺激相应穴位。步骤:以神阙穴为中心,环摩腹部,往返推按期门、天枢、中极诸穴5次,点揉肾俞、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中极、曲骨、会阴诸穴,每个手法2 min,按摩时确保手法柔和、有力、渗透、均匀、持久。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腹围及腹直肌恢复情况。腹直肌恢复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不足2 cm,脐上3 cm、肚脐中心、脐下3 cm的腹围均减少2 cm以上,为治疗有效;治疗后,腹直肌分离距离仍超过2 cm,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腹围比较 治疗前,两组腹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腹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腹围比较(cm,±s)

表1 两组腹围比较(cm,±s)

?

2.2 两组腹直肌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94.00%%(47/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00%(37/50),两组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腹直肌分离症是妊娠期及分娩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出现在妊娠14周左右,并逐渐加重至分娩时。多胎、多产、高龄等是导致腹直肌分离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但目前对于孕妇妊娠期体重增加值及BMI是否与腹直肌分离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尚存争议[2]。孕妇在妊娠期会出现腹直肌生理性分离,但其分离距离较小,故而在产后多大能够自行恢复,当分离距离过大时,则会发展为病理性腹直肌分离,即腹直肌分离症,不仅严重影响形体美观,而且随着腹直肌分离程度的不断加深,腹部肌肉力量大幅减弱,对腰背部的承托力也明显减少,而腹部前外侧肌群具有保护腹腔脏器、维持正常腹内压的作用,同时还参与完成排便、分娩、呕吐及咳嗽等生理功能,具有降肋助呼气,帮助脊柱前屈、侧屈及旋转等作用,故腹直肌松弛情况和腰腹部肌肉力学平衡情况,均可导致骨盆发生前倾、增加腰椎生理弯曲程度,加重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和腹部脂肪的堆积,引起产后长期腰痛或腹壁疝等的发生[3]。中医认为[4],软组织相关损失应属于“筋经”理论,认为腹部为阴,腰背部为阳,治疗应遵循“阴平阳秘”的原则。电针治疗时,取中脘、下脘、气海、双侧天枢、关门、水道、大横、带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诸穴,配合中医按摩期门、天枢、中极诸穴,点揉肾俞、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中极、曲骨、会阴诸穴:可活血化瘀、舒经止痛、健脾祛湿、疏经通络,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肌肉收缩功能,减少脂肪堆积,增加腹部肌肉、皮肤的弹性和紧张度,调整产后腹部肌肉群力学平衡[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直肌分离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腹围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疗效显著。综上所述,针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给予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可有效增加患者腹部肌肉弹性和紧张度,促进腹直肌恢复,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腹围电针手法
孕中、晚期不同特征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的差异性
层递手法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预测出生体重的探讨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值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效果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在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中的应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