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金山撤县建区
2018-08-06刘国胜曹建坤刁慧慧金宏冯秋萍
刘国胜 曹建坤 刁慧慧 金宏 冯秋萍
刘国胜:1951年2月生。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宝山区委书记,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1997年4月至2003年2月任金山区委书记。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动金山区整体规划和建设,是金山撤县建区的带头人和见证者。
1958年11月,原金山县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管辖,县城坐落于朱泾镇。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县境南部金山卫海滩兴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简称石化总厂)及市政、生活服务、文化等配套设施,并逐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上海原来的行政区划是10个区,10个县。10个县中,近郊4个县,远郊6个县。1997年,金山成为远郊第一个撤县建区的县,这与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和上海工业经济布局的调整密切相关。
呼应时代:政企分离拉开建区帷幕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直属的上海石化总厂在金山卫海滩上兴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同步建设了市政、生活服务、教育卫生文化等配套设施。这些设施和机构建起来后,当时是由企业自己管,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上海石化总厂地区办事处。上海石化总厂实行政企合一的领导体制。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在一个县行政区域内并立两套行政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和地方的发展。有时在金山辖区内遇到问题,很难绝对划分问题是发生在金山县还是石化地区,这就带来了管理上的诸多不便。另外,企业觉得要花很大精力管理社会事业和公共事务,无法集中精力发展生产。
1992年12月,准备实行股份制改革的上海石化总厂,分别向市政府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并转报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关于上海石化总厂股份制改造后地区建政和有关政策的报告》,要求将原企业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和单位划转地方政府,实行政企分开。1993年,上海石化进行股份制改制,主业部分成立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非主业部分成立上海金山实业公司。随着改革深化,中石化决定开始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将直属的上海金山实业公司转交地方。从而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原来要政企协调的事务,现在只需一个机构处理;二是企业顺利剥离政府职能,聚焦自身发展。1993年2月,金山县政府也向市政府提出,为理顺大型企业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希望结束长达20年的厂、县行政管理机构并立局面。由此可见,中央企业深化改革是金山撤县建区最主要的历史背景。
其次,是上海工业经济布局的调整。当时,开发金山和奉贤交界处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始称漕泾化工区)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考量,企业涉及的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应该直接让地方来办。金山县的行政建制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这也是金山撤县建区的契机之一。
金山撤縣建区势在必行,最终明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负责,中石化上海金山实业公司和上海市金山县联合建政,设立金山区。
1996年4月20日,金山联合建政工作协调小组在金山宾馆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就联合建政需协调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通过《金山联合建政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纪要》(简称《纪要》)。《纪要》认为,石化地区历年来由于政企不分的体制所带来的城区基础设施欠账及社会事业管理薄弱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客观上要求实行政企分开,改变石化地区目前由企业管社会的现状;60万吨乙烯工程即将上马和漕泾化工区开发需要一个统一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实业公司与金山县联合建政是金山地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金山县和石化地区人民的共同愿望。
1997年3月21日,国务院第142次总理办公会议原则同意金山县撤县建区方案。5月16日,金山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揭牌仪式在石化工人影剧院举行。
攻坚克难:打好开局第一战
金山撤县建区的模式是一个大企业与地方联合建政,在上海独一无二。从而对金山区筹备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的选择相应地提出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既熟悉大企业运作又了解区县特点;二是既熟悉城市工作又了解农村情况;三是职务层次相对比较高。我恰恰具备这三方面条件,曾相继担任上钢五厂党委书记、宝山区委书记。宝山区在1988年由吴淞区和宝山县撤二建一,属于上海第一个区县合并的区,在市郊各县中城市化或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同时农业仍然是重要产业,农村人口也不少。此外,我担任过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时任市委副秘书长。因此,当市委酝酿金山撤县建区事宜时,我就有到金山工作的思想准备了。1997年4月2日晚上快10点,时任市委副书记的孟建柱来电:“明天上午黄菊同志找你谈话。”我已经心中有数:很可能要派我去金山了。谈话后,我被任命为金山区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开始着手金山撤县建区的一系列工作。
金山撤县建区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三方面。一是领导干部安排问题,这与区级机构设置息息相关。说它难,首先难在数量多,两套人马要合成一套,究竟用什么思路合,是求表面暂时稳定,把原先两方的领导干部都安排下来,多就多一点,留待以后再解决;还是一开始就用改革思路,选择精干配备?我当时的想法比较明确,就是按照改革的思路做。我和时任区委副书记、区长的周耘农及其他领导一起研究后决定选择后者,决不因人设事,务求配备精干班子。领导干部安排难,还难在原先的干部级别和薪酬待遇不一样,建区后要不要拉平?干部级别,是以新的职务定级别,还是以原有级别配干部?我们坚持以前者为主,兼顾后者(新的职务级别未安排到位的保留原级别)。薪酬待遇,拉平还是在一段时期内保留原先薪酬待遇?我们选择了前者,尽量不给后面的工作带来麻烦。总之,我们抓住难以重现的撤县建区契机,在领导干部安排方面把道理向大家讲清楚,把工作尽可能做到位,总体实施效果不错,没有留下后遗症。
二是财政困难问题。建区时,金山的财政困难问题非常突出,有的乡镇发不出工资,不仅欠发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更要命的是欠发教师工资,有的欠发几个月。原来县里的一些同志当时跟我说,这个问题蛮严重的。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救急,举全区之力统筹安排,尽快把欠发工资发下去。但问题是一时可以救急,长久之计怎么办?这就带来第二步,积极营造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环境,尽可能加快经济发展,促进财政收入增加,从源头解决财政困难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存在矛盾。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金山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在全上海是相对低的,大致与崇明并列。建区后,不少群众有一种错觉:中石化给了金山财力物力支持,短时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能明显改善。然而,这是不现实的。中石化财力方面的转移支付,只限于企业分离出来人员的相关费用。
总之,金山在撤县建区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问题,也解决了不少问题,基本实现顺利过渡。因此,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金山建区“开局很好”。
深谋发展:科学规划筑梦新金山
建区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不好,要解决所有其他问题都没有基础。但发展经济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综合性工作。我们在协调处理区与上海石化和化工区关系的同时,集中精力谋划自身发展,从打基础入手,逐步加快金山强区富区建设的步子。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总体规划方面,制定一个既体现解放思想又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建区后,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总口号是“把握历史机遇,加快金山发展”。怎么加快?归根结底还是要从金山实际出发。我们坚持不唱高调,建区当年(1997年)提出了“平稳过渡、有所进展”的方针。1998年,金山区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金山未来五年发展定位于“打基础阶段”,实行“稳中求进、有所突破”的方针。
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在领导干部中倡导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由于历史上金山多风调雨顺,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偏低,但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相比,许多人的日子不算太难过。时间长了,人们往往满足于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缺乏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加上金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不少干部不同程度存在自我封闭的问题,缺乏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气。另外,金山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不少领导干部产生了一种自卑感——感到“金山搞不好了”。
如何提升干部士气?区委始终坚持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放在全区工作首位,弘扬积极进取的精神,号召金山干部“走在上海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前列”,强调“不进则退”“失去了进取精神,最终将失去一切”。这种宣传思想工作并不是空对空,而是具体的、实在的。我到乡镇去调研,开始时发现一种现象:有的乡镇领导滔滔不绝讲理论,我不客气地打断这些同志的话:“你们要讲存在什么问题,准备怎么解决。”我们把制定政策的过程作为解放思想的过程。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制定“除崇明之外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不少乡镇干部想不通,有人提出“大头都给了投资者,自己留这么一点点不合算”。我们耐心解释沟通:如果你没有这个政策,你连一点点都没有,你有了一点点以后,一点点加一点点不是会多一点么?这么一说,大家就想通了。通过一系列专题大讨论,最终统一了思想。
5月12日是金山建区日,区委每年在这一天召开领导干部思想作风讲评会。我们不搞庆祝活动,而是回顾一年的工作得失,实实在在地开展表扬和批评。同时,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工作业绩的考核。总体来看,金山建区后,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面貌是有变化的,这就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经济发展方面,制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运用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来推进。金山建区后,我们在及时提出“把金山建成城乡一体的上海南翼滨海新城”战略构想的同时,较快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突出反映在招商引资领域,在制定较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了两项配套措施来改善投资环境:一是加快把投资者“引进门”,主要是实行“三个一”,即一门式服务,一站式审批,一口子收费;二是敢于为投资者“保驾护航”,坚决克服影响投资环境的消极行为,严肃处理破坏投资环境的错误行为。招商引资从相对容易的商贸企业入手,迅速形成热潮,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三年翻了一番,解了燃眉之急。时任市委副书记的王力平来金山调研时,看到我两鬓有了白发,对我说:“财政收入三年翻一番,值了。”招商引资以发展民营企业为重中之重,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我们总结推广朱泾镇大力发展商贸企业的“珠龙经济小区”经验,在全区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
农村工作方面,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金山是一个农业大区,区委、区政府的重大职责之一就是加快提高农民收入。主要采取两大措施:一是在大力发展商贸企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能够大量吸收农民就业的实体企业。为了尽可能引进大项目落户金山,我多次直接出面招商引资。当时,有一家大型企业对到底选择来金山还是松江,始终摇摆不定。我立即带队去台州拜访企业老板,多方沟通表示诚意,最终将这家企业成功引进金山。在实体经济方面,我们总结推广吕巷镇工业区开发的经验。农民进企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两项是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措施。二是从金山实际出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少种麦子和油菜,多种西瓜、甜瓜和蔬菜。当时的亩均收益,大麦、小麦和油菜分别为165元、35元和70元;而西瓜、甜瓜和蔬菜分别为1500元、3800元和3700元,相差非常大。区里大力倡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我也花了很多功夫研究农业。在走访金山农业龙头企业时,建议他们带头推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一调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此外,加大对农户支持力度,实行“家家富工程”,重点推广配套设施,主要是建设塑料大棚,解决农民缺少资金投入的问题。当时的想法是要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带领农民富。由于采取吸引农民到企业就业和调整农业结构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切实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金山建区后,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金山都是很支持的。建区前两年,我担任金山区委书记的同时,还兼任市委副秘书长,便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我们主动向上争取政策支持,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两方面。教育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按照市里的政策要求,重点改善郊区的中小学硬件建设。当时区内绝大多数中小学基本都实现了改建,改建水平都不低。從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有“大化工”在金山发展的背景,是应该加快配套的。从社会事业发展来看,市里有扶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金山是农业大区,又在加快城市化、城镇化步伐,有理由多争取一点政策支持。经过一段时期建设,金山这两方面迅速发展起来,反过来也带动了全区的经济繁荣。
金山建区已经快21年了。我在金山工作了近6年,这是前期打基础阶段。撤县建区,对金山区而言,最直接的变化是加快了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一是金山的基础设施建设超前推进,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愿意到金山来投资,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经过几年加强村级道路建设,建区初部分村不通汽车的情况基本没有了。二是金山的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尤其在教育方面,金山的中小学校舍大都是新建的,成为全区最好的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成为在全市有影响的高等职业学校,得到德国拜尔公司的肯定,并成为该公司在中国的实训基地。撤县建区,对上海石化而言,在全国的中央企业中率先解决了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问题,比大多数中央企业早了20多年。建区后不久,中石化总经理李毅中来到金山,专门向金山区委、区政府表示感谢。
除了金山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外,当时我在金山还曾想把旅游业做大做强。我离开后关注到近年来金山致力于打造成为长三角知名的滨海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包括城市沙滩、金山嘴渔村、枫泾古镇、廊下郊野公园等,我感到非常高兴,希望金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责任编辑: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