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2018-08-06王世荣
王世荣
【摘要】介绍了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与相贯性,提出了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实施的有效途径及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后,所带来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性效益与经济效益,为区域性中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衔接上问题,阐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衔接
随着国民经济日益强盛,中国的制造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去实现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而这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很多渠道,而职业教育院校由于其自身具有很强的办学基础与办学条件,因而无形之中就承担起培养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针对于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国务院也相应地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从职业发展未来来上为中国的中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为中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撑。而从职业教育现状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序地衔接,也是可行的。
1.中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取向的差异性与相贯性
1.1 中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取向的差异性
中高职的职业教育目标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一是中高职的教育对象不同,生源的质量与知识技能层次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初中毕业的学生,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中职、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二是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性,中职阶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和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能型人才,而高职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者教育的起点不同,其终点也不同,因而二者的差异性是十分显现。
1.2 中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取向的相贯性
众所周知,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的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区域内行业、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都是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能不能满足这些社会不同行业企业,对实际工作的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一问题,是中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在过去的经济高速发展时代,中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尚能满足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装配型企业生产线的需要,但是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劳动密集型的装配型的生产线已经,或将被智能机器人所代替,而岗位上需求的都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高技能型人才相结合的人才,所以中职教育的终端产品——初级技能人才,必将需要继续延伸教育的链条,即中职毕业生要继续升人高职院校,在新的高度上得到再次的塑造与培养,因而二者之间就以实际岗位需要层次的提高,而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相贯性,从而为二者之间的培养需要架起一座平稳过渡的桥梁,这也为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互为融通与相贯性,打下了现实基础。
2.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的有效途径分析
2.1 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要具有一致性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一定要建立在专业大类相同或相近的基础上的,因为只有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二者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才具有连续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才会为最终打造一个共同的终端产品,使制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想才具有现实性与完整性。
2.1 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的学校要具有区域性
只有中职院校所在的区域性一致,在区域内的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专业知识与技能存在一致性。基于此,对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的学生,所教授其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才会取向一致,这样才会使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也最终达到一致的要求。同时,由于中高职院校在同一区域内,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等有关行政部门,也便于进行沟通与协调,使二者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得到有机地融合。
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后,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下的问题:一是中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严重的问题;二是中高职实践能力教学没有阶梯性,存在技能训练重复的问题;三是教学资源难以共享共用的问题。因此,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的现实需要性问题,表明了只有在同一区域内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才具有可持续性、可行性与必要性。
3.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的社会效益分析
3.1 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一体化系统设计,有效地解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鉴于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表面性以及操作技能的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出口的通畅性。为此,中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一再地进行扩充与加码,目的想弥补以上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与不足,但是由于其学生在校学习的学制年限的限制,导致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碎片性和不全面性的现象发生。
3.2 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可以实现区域内中高职学校的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共享共用
由教育行政部分集中优势资源,按照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的教学实施的条件要求,合理统筹规划中高职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并依托企业,同行业企业共建共享企业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作为中高职学校的共享师资资源,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定期到中高职学校授课,专职教师实现校际交流授课,逐步实现区域内,中高职学校教师资源互聘共享。因此可以有效地解决了原来中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教学资源,难以共享共用的问题。
3.3 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使专业操作技能培养形成梯级性的培养模式
依据行业企业岗位操作人员的所需操作技能递进成长规律,基于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岗位职业技能证书所提出的标准要求,可以系统设计了中高职相同或相近专业一体化的专业实踐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四个梯级构成,在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多层次不同梯级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改变当前中高职院校中对相同或相近专业实践教学项目碎片化、不全面的现状,有利于提高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的水平。
4.结束语
在区域性内,若能有效地实施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共同培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可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对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在人才培养与质量管控、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模式、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