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与机理分析

2018-08-06徐晓阳

商情 2018年33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机理障碍

徐晓阳

【摘要】党的十九大已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首次将“城乡融合发展”写入党的文献,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必须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与机理,才能破解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重塑城乡关系,解决城乡矛盾,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通过弱化城乡二元结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确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新时期 城乡融合 障碍 机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改革开放进人攻坚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期,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研判,同时也是基于对当前社会发展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的研判。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依然明显,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的发展发展水平仍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滞后,使得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将会对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通过分析新时期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障碍及其机理,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及对策,从而加快城乡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时期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分析

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既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乡村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原因,也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不均衡配置的原因,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分析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因素,有利于改变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加陕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1.1 二元结构与人地矛盾阻碍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条件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工业化程度很低,又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政府为了加快工业的发展,通过在政治上把国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口管理的制度;在经济上通过剪刀差、税收等形式,从农村筹集资金支持城市工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国民经济处于恢复阶段时,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二元结构带来的城市先进生产力与相对落后的农村生产力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居民综合素质差、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等社会问题逐渐显现。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农村人口通过不断迁移大量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给城市带来了住宅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农业耕地的减少,使人地矛盾不断加剧,这既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也是城乡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政府职能与政策法规不完善阻碍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1.2.1 政府职能不完善,导致城乡不均衡发展。一是政府职能缺乏均衡发展的理念。主要是政府由于追求政绩及唯GDP论,导致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致使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二是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协调机制。一方面是上下级部门不能协调推进,往往是上级部门具有绝对指令权,下级只能服从,而下级政府的相关改革往往受制于上级政府部门的条框管理,难以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同级部门的缺乏协调推进,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条块效益,,难以发挥集约效应。

1.2.2 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城乡不均衡发展

政策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一是政策的制定对城市发展具有偏向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政策对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近年来一系列亲农政策不断推出,但由于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城市偏向政策惯性及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短期功利性,致使现行的管理体制、投资重点、资源配置依然过度偏向于城市,对农业发展及农村建设相对重视不够,农业的弱势地位短期难以改变,城乡要素市场不统一、物质利益关系不合理、发展状态不协调、户籍管理不同轨、社会保障以及享有公共服务权利不均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现象依然长期存在。二是有关惠农政策的执力不足。如果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由于地方政府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倾向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中央政府制定的很多服务“三农”的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很容易变形走样,得不到有效落实。

1.3 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与城市管理的滞后阻碍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城市增长极的扩散功能,但我国目前城市化虽然急速发展,但其管理机制的滞后与局部过度城市化并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城市扩散功能的发挥。

1.3.1 我国总体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51.27%,其中还包括2.2亿人未落户城镇的农民工,属于典型的城市化滞后型经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相比比较滞后,与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也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效果,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

1.3.2.部分地区城市建设不完善

我国很多地区的城市建设问题较多:一是很多地区的城市建设缺乏长期规划,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难以满足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导致道路交通拥挤、住宅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不良等“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对农村转移勞动力的承载能力;二是城市功能定位趋同。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自身定位时,不能从整个区域城市体系相互协调的角度出发,致使同一区域很多城市功能趋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无法实现功能互补,严重影响了各自竞争力的提升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无法更有效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三是盲目扩城。很多地区城市规模快速盲目扩张,致使城市建设却非常低效粗放,要素利用缺乏集约化,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突出。

1.4 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不仅包括增量利益的调整也包括存量利益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一方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在财政收入增长受限的条件下,一定量的财政收入在城乡之间进行分配,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引起城乡矛盾,但若要同时保证满足城乡投入需求则又必然导致财政支出膨胀及预算赤字,长期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关改革或将逐渐触及现存的城市利益格局和有关群体,引发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产生改革和稳定之间的矛盾,致使相关实质性利益改革亦步亦趋举步维艰。同时,中央政府对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相关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比如,在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当涉及突破政策和法律时,哪些方面可以由地方政府自主决策?自主决策的程度如何?哪些方面需要向上级部门申报批准?这使得地方政府在改革深水区和突破现有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畏首畏尾,难以取得有效进展

2 新时期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机理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过程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如何促进城乡走向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是核心,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利于我们合理构建我国城乡发展的体系,加速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

2.1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机理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括丰富的城乡关系理论,这是我国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高度重视城乡关系问题,在《哲学的贫困》中,他认为城乡关系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導致了城乡分离与对立问题。在这一思想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城乡分离的必然性,并对如何消除城乡对立进行了探索。马克思主义认为,一是城乡关系演进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由此带动城乡关系不断演进。二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乡关系依次经历:农村孕育城市,城乡互相依存;工业革命导致城乡分离,导致城乡对立;城乡逐渐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等三个阶段。

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发展,进而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发展理论的科学概括。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种新型和谐的城乡关系,它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城乡关系演进的高级阶段和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中国在新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指导,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2.2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理分析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构成要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生动力,二是外生动力。

2.2.1 内生动力因素与外生动力因素的概念及作用

内生动力因素构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它是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系统内部能够组织、支持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向城市生活水平靠拢的发展愿景,乡村农业发展向工业产业化发展看齐,乡村政府的政策引导,它们能够共同作用而产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拉力。乡村和城市各自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动力构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及市场经济的制度平台,政府主导的制度性平台与各种福利政策,以及作为城乡一体化主体而自发的民众的主体性力量等动力因素。

外生动力因素是指来自系统外部能够刺激、推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等的进步,各种因素能够相互或共同作用而产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外部推力和支持力。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吸引力、综合服务能力,使城市对乡村的带动能力增强,对区域内乡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政府行政力量是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对乡村实现计划中的硬性指标偏向等,对乡村的发展同样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而科技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变城乡的空间结构,实现城乡空间结构的融合,而且还可以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2.2.2 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的特征及机理

根据动力机制理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是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是一个具有整体性与有机性的系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是各个动力因素之间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取决于各动力要素及各种关系组合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整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种动力要素时,要重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力量,使得动力机制的整体作用不再等于部分相互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超越部分作用相加的整体推动力量。同时,由于各个部分因素处在动力机制这个有机体中不可能不对整体造成影响,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各个部分因素在有机体中的复杂联系。

二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各动力要素之间的结构制约其作用机制。结构是动力机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组织形式,即各个要素之问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反映的是动力机制系统内部的有机关联性,这种要素的结构决定了要素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整体功能。城乡一体化的各动力要素之间的结构决定了动力机制在发挥作用时表现出的复杂性、多样性、系统性等。各个单个因素对系统的作用既不可或缺又非单一决定,这就导致我们必须多方位考虑各个要素的作用,及要素之间的搭配,以达到更有效的结果。

三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开放的和发展的系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和发展的系统,同样,我国发展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其动力机制也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系统。由于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涉及到城市和乡村的各方各面,它所独有的广泛性和时空性,不可避免地与外界环境发生信息的交流,动力要素系统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能量,自我更新,并适时调整发展策略,选择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合适路径与模式,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系统。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一部分,是敢于和善于在开放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因此,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绝不是自我停滞的系统,它将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实现动力机制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安桃,许学强,薛德升: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人文地理》,2003年10月

[2]白永秀,王颂吉: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探索,《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3]王彩红: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选择,《吉林农业》,2011年第7期

[4]李刚: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反思及解决对策,《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9月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机理障碍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TiN夹杂物形成机理研究与控制技术
近年化学反应机理图示题的考查例析
跟踪导练(四)2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