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尼华文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环境

2018-08-06王刘波杨巧妮

魅力中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发展环境印尼现状

王刘波 杨巧妮

摘要:自18世纪至20世纪,印尼华文教育经历了四个不同发展阶段。21世纪华文教育重新复苏后,华文教育的发展表现在私人补习学校的出现、大专院校华文专业的设立和印、中、英三语学校的兴起。目前印尼官方积极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把华文教育纳入到政府的掌控之中,视华文教育为印尼华族的第二语言教育;印尼华人社会由于产生了文化断层,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阶段对华文教育发展反应不一;印尼其他籍民对华文教育的态度有所保留,仍担心中国通过华文教育对华人社会渗透,华文教育发展仍不容乐观。

关键词:印尼;华文教育;现状;发展环境

印尼是世界上华人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尼本国拥有700多个部落,主要民族有爪哇、马达、亚齐等,华人在印尼本国是第30个少数民族,属于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华人的教育起步较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在现阶段,通过对华文教育的考察,能够对今后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做好充分准备。

一、印尼华文教育的历史分期

印尼是华文教育最早出现的地方,自18世纪以来至20世纪,印尼的华文教育发展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华文教育的萌发期、快速发展期、华文极盛期、衰落沉寂期。

(一)华文教育的萌发期:(18世纪至19世纪末)

爪哇是印尼华人教育最早出现的地方。早在17世纪随着华商在爪哇逐渐定居与土著女子结婚,华人社会出现一定规模的华裔混血儿。当时中国处于清政府专制统治之下,海外的华人被视为弃民,华人回到中国接受教育既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又被清政府鄙视,华裔子弟教育的问题在早期华人社会中出现。为此,一批华人创办了义学性质的学校,教授华裔子弟识字,华文学校由此诞生。据许云樵先生的观点,最早出现的华文教育是18世纪出现的明诚书院、南江书院。 这种义学仿照中国的私塾教育,聘请落魄文人担任私塾教师,由于教师、学子、教室不固定,这类学校数量稀少,存在时间短暂,并且时断时续,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华文教育才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华文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世纪初至1942年)

进入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受到中国政治影响,华人的对祖籍国的认同也日益高涨,具有超越籍贯、血緣性质的社团纷纷成立,或支持中国大陆的政治活动或统筹调解华社内部的事务。此时,印尼正处于荷兰殖民统治之下,由于荷兰殖民者人数稀少,为有效管理殖民地,在印尼实行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华人社会中实行甲必丹制,委任华人担任甲必丹、玛腰进行管理。华人内部事务一般由华人负责,对华人的教育的发展也放任自流,约束较少。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一批具有近代性质的华文学校纷纷出现。1900年八帝贯中华会馆有鉴于华社儿童在本地缺乏中国文化教育,在会所内部设立了中华学堂,股东由中华会馆董事担任,这是印尼第一所现代华文学校。从20世纪20至二战前夕,印尼华文教育发展迅猛。1914年全印尼华文学校148所,学生10848人;1926年华校有300余所,学生30288人;1941年华校达502所,学生65000余人。

这一时期的华文教育受到中国因素影响颇深,华文学校教师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在中国大陆政局动荡之际,华文学校教师流动过大,影响了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华社内部籍贯差异明显,导致华社兴办学校时常常出现力量分散而不能共同凝合华社力量。1942年日军占领印尼,大批华文学校被迫停办,华文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段低谷时期,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华文教育的发展才获得新的发展良机。

(三)华文教育的极盛期(1945年至1957年)

二战胜利后,印尼出现了华文教育发展的空前机遇期。这种机遇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华社政治斗争的需要;二战后印尼华社分化为亲共亲国民党的两大社团,无论亲共社团还是亲国民党社团,尽管双方政治立场相异,但是重视教育都是他们保持在华社中影响力、消弱对方的必然要求,因此两大社团都力所能及地兴办华文学校。2、华人的重视;印尼华人在进入社会后主要从事工商业,由于印尼地理接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印尼华人的工商业与新、马联系密切。为了便于工商业的交流合作,当时的华人不仅需要基本的商业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华文读写能力,接受华文教育基本上能够满足,重视教育是华人的普遍要求。3、环境的允许。二战后,印尼由殖民地状态走向独立,无论是荷印政府还是印尼革命者在相当时期内,对华人内部事务都保持了比较容忍的态度,这就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战后印尼华校和学生的增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盛期。1948年印尼华校有621所,学生有14.16万人, 1949年华校猛增至816所,学生约23万,1957年华校发展到1669所,学生高达42.5万。 当时印尼全国华人总数约300万,几乎每个适龄青年都接受过华文教育。不过,当时的华文教育仍属于侨民教育,学校教育面向中国,培养的学生政治倾向于中国,服务于中国的政治需要,对印尼本土的重视仍不够。此外,受到中国政治分裂的影响,华校也一般形成红蓝两派,各派华校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攻击,消解了华社的内部合力。

(四)衰落沉寂期(1958至1998年)

1949年圆桌会议后,印尼独立革命取得胜利,新成立的印尼共和国迫切摆脱殖民地时代留下的烙印,视一切印尼的外来民族为殖民主义时代的产物。从50年代开始,印尼外侨政策逐渐由宽松放任走向限制禁止。1957年印尼出台《监督外侨教育条例》,规定从1958年开始禁止新设外侨学校,对包括华文学校在内的外侨学校实行分校制度,严禁印尼籍学生入读华校。在此政策影响下,约有25万华裔学生被迫从华文学校中退学。1958年《关于设立外侨学校的城市和地点的决定》,禁止县以下设立华校,同年,印尼政府以台湾当局支持参与苏西拉威叛乱为由,关闭全印尼所有亲台华文学校。至1966年前夕,华文学校仅剩629间,学生27万余名。 1967年,新上台的苏哈托政府以中共参与九三零事件为借口,断交中印正常外交关系,取缔亲中国大陆的华文学校,只有在天主教庇护下的个别华校幸免,华文学校的发展陷入完全沉寂状态。

二、当前的印尼华文教育及发展环境

19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印尼经济,苏哈托被迫下台,印尼从威权时代走向多元化。在一批对华文教育抱有深厚感情的印尼有识之士呼吁下,印尼政府宣布对华文教育解除禁令,华文教育迎来了重新复苏的良机。印尼华文教育的复苏也与中国有很大关系,自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在东南亚中国逐渐取代了日本成为当地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学习华文对于发展印尼本国旅游业、吸引中国对印尼的投资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过去印尼种族歧视政策所造成的伤害。

进入21世纪,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三种表现类型,一种是出现众多私人补习学校,数量遍及印尼各地,学校约有300多所,每所学校学生规模不定,华文教师总数约有4000多人。二是在大专院校设立中文系或开办华文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设有中文系或开办华文教育的高等学校有30所左右,学生5000至10000人。三是开办印、中、英三语学校,由于适应东南亚国际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这是当前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主流。三语学校的学生总数在5万人以上,其中,华裔占85%,其他族约占15%。

目前印尼官方积极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设立印尼全国华文教育综合协调处,举办由政府承认的汉语水平考试(HSK)、普通话水平测试、派遣印尼学生到中国深造;(二)、规定华文成为高中选修课程,推动在大中专院校设立中文系、孔子学院(達玛贝萨塔大学、泗水彼得达大学等);(三)、允许、鼓励国内华文补习班、三语学校的设立。需要注意的是,印尼官方对华文教育的支持是把华文教育纳入到政府的掌控之中,视华文教育为印尼华族的第二语言教育,防止华人的再华化教育。

对于印尼华人而言,他们对发展华文教育反应不一。由于常年的政治压制以及不断的排华暴乱的发生,华人养成了小心谨慎低调的性格。长达30多年的华文教育缺失使得华人社会产生了断层,热心华文教育的人士、社团负责人多为受过华文教育的60岁以上的华人,他们积极奔走联络,但是年龄偏大,对发展华文教育具有使命感、危机感和紧迫感;30至60岁之间的华人不谙华语,他们忙于事业,担心自身安全问题,多数对华文教育关心甚少;30岁以下的华人青年华文能力有所恢复,接受华文教育符合当前较为流行的趋势,但是学习效果如何则因人而异。实际上,他们大多数更流利掌握英语和印尼文,更向往西方现代化的文化生活。在不同区域,华文教育发展也有差异。在棉兰、雅加达、泗水、坤甸、巨港等华人聚居主要城市,华文教育受到热烈欢迎,有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家、慈善家热衷于赞助华文教育的发展,华文学校经济基础较为雄厚,而接受资助较少的其他地方,华文学校发展有所不逮,前景不容乐观。

对于印尼其他籍民而言,各群体间差别较大,对华文教育的态度有所保留。印尼的教育人士、与中国打交道密切的人士团体对华文教育积极,他们主张借此打造成与中国开展合作交流的桥梁,宗教人士中,温和穆斯林群体允许华人发展本族文化教育活动,将之看作是印尼民主多元化发展进步的表现;而激进穆斯林则反对华人的华文教育,是中国文化侵略的阴谋。军方对华文教育不置可否,但是对印尼与中国的合作交流多有反对的声音。总体而言,印尼仍担心中国通过华文教育对华人社会渗透,并不希望华文教育成为宣传中国文化的传声筒。华文教育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

参考文献:

[1] 许云樵校注:《开吧历代史记》,《南洋学报》1953年版,第九卷第一辑

[2]陈烈甫:《东南亚洲的华侨华人与华裔》,正中书局1979年版,第476页

[3]陈烈甫:《东南亚洲的华侨华人与华裔》,第478页

[4]廖建裕:《现阶段的印尼华族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63页

[5]温广益:《1967年以来印尼华文教育的沉浮》,《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刘波:(1983—),河南周口人,博士,周口师范学院豫东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巧妮:(1984—),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发展环境印尼现状
印尼出手
印尼·泗水
印尼·雅加达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