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唱指指挥教学相关问题思考
2018-08-06刘旭
刘旭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的发展,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教育领域中发展迅速,其中的合唱教育收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然而,由于专业水平、声乐理念以及教学设施等因素的束缚,合唱教育仍然处于最基础的发展层面,虽然学校和老师采取一定的改革手段,但是仍然有局限性。本文针对普通高校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改革方法。
关键词:合唱;教育;问题分析
引言
合唱教育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领域中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之一。合唱教育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培養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这对促进普通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合唱指挥课程教学的价值与发展概况
从音乐专业领域的角度来看,合唱艺术无论是在艺术感染力还是表现力和冲击力方面,均有着独特的特质。从溯源角度来看,合唱艺术最初发轫于欧洲封建社会时期(即通常所谓的中世纪),在这一时期中,教权和教会势力空前鼎盛,从而使得宗教音乐得以大行其道。通过对这一段艺术史的了解,将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授课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精神的领会,进而提升合唱指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合唱艺术于欧洲大陆形成之后,这一音乐艺术形成同每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发展保持来同步性。文艺复兴时期,平等重视合唱各个声部的作用,主要由一个声部进行主题的表现,其他声部按顺序进行模仿和配合,也较少采用乐器的伴奏。到了巴洛克时期,歌剧产生并且发展成型,古典乐派逐渐在这一基础上诞生,合唱的艺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独立成为一个音乐类型。在古典主义音乐发展时期,随着音乐界对回归自然与人文精神的关注,作曲家均致力于以音乐的形式实现对普通民众生活中朴素情感的刻画,进而以音乐为手段承载了社会伦理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代的绝大多数作曲家在承继先人音乐创作理念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胆地创新与突破,从而让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惯常出现渐慢或渐快的节奏,进而为合唱艺术提供了全新的演绎形式。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时期,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音乐艺术真正深入到市民阶层,因而,将古典主义音乐发展时期与浪漫主义音乐发展时期称之为音乐艺术发展黄金期是毫不为过的。现今,音乐艺术已经步入现代主义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音乐艺术不但承继了先前两个时期的音乐创作理路;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出现具有反叛和创新精神的新的派别,它们之间互相影响。总体来说,自合唱艺术这一全新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问世以来,其在音乐领域的艺术魅力是无可取代的。从国内合唱艺术的发展情况来看,最初于上世纪初学堂乐歌问世之后随之兴起,尽管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并不影响一些优秀作品的问世,例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和《黄河大合唱》等,都是我国合唱艺术中的瑰宝,推动者我国的合唱艺术不断蓬勃发展。指挥和演唱的艺术活动都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加工。在任何一个合唱团之中,指挥者担负着无可替代的合唱节奏把控重任,其通过手中指挥棒的挥动,向合唱团发出明确的指令,从而将合唱团中每一个成员、每一组声部有效地调动起来。作为合唱的指挥者而言,其不但是合唱的核心与灵魂,更要善于对合唱团每一个成员音乐演绎潜力地发掘,从而使每一名成员,无论使演唱者还是伴奏者,均能够通过对合唱音乐作品内容的深入体悟,进而为听众奉献上一场完美的演出。有鉴于此,国内各大高校应当注重对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以便推动国内合唱艺术再攀艺术高峰。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如何创新与改革
(一)注重对学生乐感的有效培养
指挥者必须具备灵敏的乐感,这是成为一名合格指挥者的必要条件。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看,乐感的形成既有其先天的一面,同时后天的专业培养对于其乐感的提升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借助音阶训练以及组织学生进行音程“问答”等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对音准概念的加深理解和深化巩固;通过循环呼吸保持和弦音的持续,来把握各级和弦的音响效果;通过各调“和声短句”的唱听,体会常用和弦连接的效果;还要同视唱练耳的教学相结合,有的放矢,每次练习5-10分钟,做到常抓不懈。借助前述练习,将让学生领会到高音的正确使用技巧以及节奏掌控的要点,并能够对如何规避和解决不谐和音程形成系统而直观的认知。
美学学者布洛在论及音乐学习的次序时曾指出,学习者必须藉由对节奏的掌控入手。笔者认为,布洛的观点不仅适用于一般的音乐艺术学习者,也同样适用于指挥者。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奥尔夫节奏训练方式实现对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提升,同时在练习中,还应当要求学生通过肢体的协调运动,实现对节奏感的深入领会与把握,如此方才能够让学生掌控好节拍与节奏。进而确保整个合唱的流畅。
指挥者应当具备卓越的音乐鉴赏格调,原因在于,指挥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对合唱团所演绎的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唯有指挥者能够以自身卓越的鉴赏能力实现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精准洞见,方才能够确保合唱团所演绎的音乐作品更具冲击力与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赏析水平的提升,如可以通过对合唱经典曲目的赏析与评析,让学生增进赏析水平。还有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更多的音乐素材,使其能够实现对不同音乐作品风格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当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外,从美学、哲学等角度去感知音乐,去提升自身的音乐品鉴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乐理知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领会作品的内涵与精髓所在
作为指挥者而言,应当掌握扎实的乐理知识,诸如和声知识、对位知识、曲式知识、乐史知识以及配器知识等,唯有如此,方才能够实现对作品内涵与作者创作思路、创作情感地精准洞见,从而使指挥更加游刃有余。如:《黄河大合唱》之八《怒吼吧!黄河》,最后两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反复咏唱了四遍,但每遍的和声效果却迥然不同。104-107小节音乐在“I”大三和弦上进行,庄重而威严;108-111小节在“Ib3”上展开,与“I”形成大、小三和弦的色彩对比;112-115小节“bⅢ”和弦的运用,对两句歌词进行强而有力的再次强调;116-122小节“V7-I”的和声解决,似战鼓齐奏,万马奔腾。曲调诚恳、雄厚,充满激情,依托固定节奏型的方式,将四组乐句融合成一个整体。
教师通过将对位知识引入复调合唱作品之中,将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和声处理技巧,从而让学生在洞悉不同的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作品的完美演绎,如此一来,将使学生在掌握音乐作品内在演绎规律的同时,更能够实现对所演绎作品本身的深入理解。同时,借助对学生曲式分析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地降低对排演时间的投入,并让合唱团的每一名成员能够较为高效地洞悉所演绎的音乐作品的曲风,进而实现对音乐作品更为完美的诠释。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注重对配乐知识的学习,以便能够在指挥过程中,使演唱和配乐之间实现完美的结合与协同。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指挥艺术,教师还应当向学生系统地讲解音乐史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正本清源,对每一时代的音乐艺术发展特点、每个著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形成完整地认知,进而提升综合音乐素质。
(三)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引入教学之中
现如今高校在合唱指挥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应当使用何种教学内容,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来更为生动、逼真的教学体验。同时,由于使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减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强度和负担,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使得学生更切身实际地了解当今时代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合唱指挥者。
(四)注重实效课程体例的重构与创新
从现阶段国内高校的合唱指挥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指挥在合唱中地位的凸显,而未能意识到指挥同合唱二者之間的匹配性,因此使得学生难以实现对整体合唱演出的掌控,造成指挥与合唱二者之间的脱节。考虑到这一问题的存在,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应当使学生在习得指挥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实现对指挥与合唱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实际临场指挥能力。
(五)依托多样化教学方法实现综合教学
在国内高校现行的合唱指挥相关课程教学之中,课程的安排多是将指挥同合唱作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加以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帮助学生实现综合指挥能力的进步,有鉴于此,应当结合课程特点,实现对指挥教学内容同合唱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与衔接,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应当借助多样化教学方法实现指挥教学与合唱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实现对学生指挥能力地增进,在重点进行指挥教学时,应让学生站到合唱者的角度把握指挥知识,并能通过对合唱者的心理进行体会和把握,更好地把握指挥方式和指挥技巧。
(六)注重对教材体例与内容的更新
从教材遴选方面,教师应当注重对实用型教材的优先选择,以便通过此种教材的遴选与应用,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实用的指挥技艺。同时,在教材内容的把握上,教师应当注重遴选近三年以来的教材,之所以如此,在于此类教材因时效性较新,因而能够囊括最新的乐理知识与音乐领域发展动态,从而使学生习得前沿的知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教育发展形势下推进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是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军.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合唱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16):100-101
[2]丁岩.新形势下高校合唱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