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堂教学建构的探索

2018-08-06田慧丽

魅力中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

田慧丽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和总结反思,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堂教学建构进行探索。通过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堂整个过程的建构,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重要历史概念在教与学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问题意识和因果联系意识。

关键词:历史概念 ;历史因果 ;问题意识

一、教学总结和反思

在过往的历史教学中,我更多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述以及基本的历史因果关系的逻辑分析,很少更深入地去注重“历史概念”的准确讲述,其实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已经比较有意识地注重“历史概念”澄清,对于每节课当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做出了相关查询并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推敲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肤浅的。恰逢前段时间参加优质课,我对人教版必修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再熟悉课文到精心备课到创新点的提炼,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更加深深意识到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明晰“历史概念”对学生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问题意识和因果联系意识的重要性。

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堂教学建构的探索

鉴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本课的课堂教学建构中,我注重以下几点:(一)、教学中注意事项:概念理清、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了解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及相关内容、认识改革不断深入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二)、思路设计出发点: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学生课后掌握情况的反馈,反思本课教学中有哪些理论性概念需要讲清楚,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比较清楚的逻辑因果关系上的透彻的了解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课堂教学建构的设计和探索

课堂导入:问题导入——从课文题目涉及的概念入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实现的途径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重要史实)?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进入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PPT导入“计划经济”概念,并以表格展示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过程。PPT导入“市场经济”概念。学生通过两个概念的对比得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区别,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计划经济显著特征是政府指令计划起主导作用,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进而引出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呢?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的优点和弊端,从而得出市场经济更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者积极性提高,弊端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进而思考“计划经济”有什么优点和弊端?(提醒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內容,比如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史实),学生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短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来看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生产积极性不高,从而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甚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教师讲解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般采取什么途径?并提醒同学们联系历史进行思考,由学生自己得出“改革”的答案。怎么改呢?学生回答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政府何时制定改革之策呢?学生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从而导入课文。讲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内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找出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等相关内容。教师PPT展示呈现归纳结果。然后有重点地讲述文革后经济“徘徊前进”原因,及以“两个凡是”体现出的个人崇拜和“左倾”错误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理解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实践上和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在理论上的必要性。然后由学生一起朗诵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的内容,并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即拨开迷雾,将党和国家从错误的轨道引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明确了新的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承前启后作用,明确历史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引出下一部分内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开始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教师借助PPT展示归纳的结果。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通过对一些文字数据材料以及图片的分析,使学生得出改革农村先行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改革不得不进行,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农民大无畏的改革精神。接着教师引导和点拨农村改革的实质是在不改变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PPT展示图片和文字反映农民对改革的心声和改革带来的农村的巨大变化。2、城市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背景、中心环节、主要内容和作用。教师通过图片材料展示补充背景中的改革前城市生活面貌以及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和国家工业发展情况。对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重点讲述所有制上的改革。补充生动的资料和图片,比如20世纪80、90年代的下海经商潮等等,以比较生动形象的资料增强学生对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补充城市改革前后经济变化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学生理解城市改革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对改革在农村和城市推行概况了解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动力,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总结如果说20世纪70、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那么20世纪90年代后的改革主要目标是新体制的建立,从而引入第三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改革的深化和目标。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背景、过程、影响。教师补充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背景知识:改革前期取得的成就坚定了深入改革的信心;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重点讲述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及其重要意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了存在人们心中的疑惑和质疑,指明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继而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即“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引自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402466-7567766.html),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是其前提,明确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是社会性质的本质不同,发展经济的手段相同。

课堂习题练习:PPT展示 课后作业预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总体上,本篇论文是基于对原来教学的反思,针对人教版必修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堂教学重新建构的探索。总体设计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因果联系意识,重视概念理解在历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当中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
问题驱动模式下高等数学目标、路径与课程建构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