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施韦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有感

2018-08-06刘亚奇

魅力中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敬畏伦理生命

刘亚奇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t,1875-1965)(有时也被翻译为史怀哲)是二十世纪在生命伦理哲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他曾被爱因斯坦称为在二十世纪西方世界唯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人道影响的人物;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也给以他很高的评价:“阿尔贝特·施韦泽和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大概是最能代表西方文化的知识和道德传统的最高成就的人。”[1]20世纪90年年代以来,随着生态伦理学的兴起,大陆学者开始关注他的著作。上海师大的陈泽环教授率先将施韦泽的著作翻译成中文,由他翻译的《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这本小书汇集了施韦泽本人在不同时期的有关生命伦理理论的文章,很能体现施韦泽关于这一论述和命题的基本观点。

施韦泽在书中反复论及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产生的一些危机,而这些危机也是引导他在生命伦理方面进行开拓的因素之一。这些危机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文化和精神的衰落。人在精神领域的进步并不和物质的进步成正比例。“人们普遍相信,我们不仅在发明和知识方面取得了进展,而且在精神和伦理领域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再也不会有的高度。但是,我认为,我们的精神生活似乎不仅没有超过过去的时代,而且还依赖着前人的某些成就;更有甚者,其中有些遗产经过我们的手而逐渐消失了。”所以作者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精神衰落的时代”。[2]这种精神的危机显然和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有关,科技的进步和物质成就所带来的巨大满足不但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也改变着人们对人类世界以及自然界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显然在某些方面导致了人性中“恶”的膨胀,从而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二、人不断在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由于人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以及日益成熟的政治和经济机构对人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人不断由自由的状态进入不自由的状态,“物质成就给文化带来的的最普遍的危险是: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人大量地从自由进入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在精神上的非独立性程度与我们在物质上的非独立性程度一样。在所有的方面,我们所陷入的依赖性的普遍性和强烈程度,都是人们过去所不了解的。”[3]三、整个世界都面临着核武器的危机。“由于拥有核武器,毁灭生命的可能性和诱惑力已发展到不可估量的程度。由于技术的迅猛进步,最可怕的毁灭生命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厄运。”[4]如果人类不对自身以及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和秩序进行重新的构建和确认,那么人类可能面临着毁灭的危险,而通过对伦理秩序的重新建构,通过敬畏生命的原则让人成为完全的伦理的人,才能遏制这样的灾难。

作者在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在我们生存的每一瞬间都被意识到的基本事实是: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我的生命意志的神秘在于,我感受到有必要,满怀同情地对待存在于我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善的本质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5]作者认为,敬畏生命的人,要形成三个方面的世界观,就是顺从生命,肯定世界和人生,肯定伦理,要用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和伦理的世界观来观照我们现存的世界,这样才能促使人在具体行动中抑制并放弃利己主义的因素,思考真正的、完整的文化理想并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把促进人的精神完善和道德完善作为文化进步的根本目标。

在现代科技和理性社会的支配下,人在成为超人,其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虽然让其在支配自身以及外在的物质力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却损害了其独立性、个性、自由以及道德的完善,这也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部分原因。人过于相信自己的“超人”力量,对强大的自然界的支配和对他人的支配力量使其改变了认识世界的传统方式,知识和能力所助长的“超人”一旦把野蛮和恶当做附属,那就会带来灾难和破坏。人在改变自然和社会的同时,应该自觉地坚持伦理本质,把这作为先决条件,“使知识和社会关系的进步、物质财富和物质消费的增长成为每个人达到‘真正的人性、‘人性圆满的真正的基础,而这么做的必由之路就是敬畏生命”。[6]作者在书中进一步提出,“敬畏生命的人,只是出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伤害和毁灭生命,但从来不会由于疏忽而伤害和毁灭生命。在他体验到救援生命和使他避免痛苦、毁灭的欢乐时,敬畏生命的人就是一个自由的人。”[7]传统的伦理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施韦泽把伦理的范畴扩展到一切生命的范围之内,强调了人与动物等其他生命之间的平等性和关联性,这在伦理学方面显然是一种突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的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8]“人越是敬畏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是敬畏精神的生命。”[9]他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并否认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生命之间的价值序列。在具体的理论论述中,施韦泽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吸收了养分,强调人道主义、和平的信念、对动物的同情、对机械文明的批判等思想,施韦泽在多次演讲中,均拿孔子、孟子、老子的理论作为自己论证的依据。他的充满人道主义的同情已经突破了种族、宗教、国家、物种之间的限制,达到了伦理学新的高度。

“敬畏生命的伦理正在于建设一种和谐、互助的新秩序。它把伦理的范围扩大到了一切生命;要求人对一切生命担负起道德责任,以伦理的态度对待生命世界,这对在百年多内获得了对自然的巨大力量却无视破坏生态将带来的严重后果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响亮的警钟。”[10]无论是生态伦理学还是环境伦理学都可以从施韦泽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我们反观当今中国的情况。在建国之后,大跃进、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这一系列人类行为,不但戕害了生命、破坏了生态、推翻了传统,并且扼杀了个性,抑制了人性,这与施韦泽“我是要求生存的生命,我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的原则和促进“完满的人性”的目标显然背道而驰。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过分注重GDP的增长,导致了一系列负面现象的出现,诸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导致人们之间的矛盾和敌视增多,物质的巨大丰富导致奢侈浪费之风的盛行,科技的进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人对科技工具的依赖日益严重,产生了拜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日益膨胀,精神世界萎缩,道德素质逐渐滑坡,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趋向紧张。当二十多年前,施韋泽的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被国内关注时,显然和这一系列负面现象的出现有关。“人的超人性质在于,由于其知识和能力的成就,他不仅支配着他身体内的物质力量,而且还支配着自然中的物质力量,并能利用这种量。”[11]但人自身并没有有序地控制并利用自己的力量。施韦泽的思想对深陷矛盾中的我们重新认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的一个窗口。我们应该走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树立敬畏生命的道德理念,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并对自然生命保持敬畏之心,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扩张以及注重对传统和道德的重塑,正如施韦泽所言:“物质成就只有在文化理念使其在个人和总体完善的意义上发挥作用时, 才成为文化。但是,为知识和能力的进步所迷惑,我们不考虑由于轻视精神文化而陷于什么危险之中,我们使自己天真地满足于我们巨大的物质成就,并迷失于对文化的难以置信的肤浅理解之中,我们相信事实之中的进步,我们不是思考理性的理想,并着手根据它去改造现实,而是为了空虚的现实意识所迷惑,要满足于失去理想的现实。”[12]施韦泽不但以他创造的思想和理论给我们当今社会以启示,他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超越种族与宗教,长期在非洲做丛林医生行医济世,毕生奉献于人道主义事业,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际洞察人类文明的危机,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他充满奉献精神的行动的一生,就是他自己哲学思想的最好注脚。正如徐复观评价的:“以伟大宗教对人类命运的责任心,发挥哲学家的理智;将哲学家的理智,实践于自己日常生活之中的行为,这才是中国所谓的圣人。史怀哲正合于此一条件。”[13]而现代的中国,正缺乏这样不仅能建立思想信念并且能“行动的精英”。

参考文献:

[1](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93页

[2] 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页

[3][4][5] 同上,第18、17、92页

[6] 陈泽环:《道德·文化·生命·中国——施韦泽敬畏生命思想的时代意义》,《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5期

[7] 同[2],第134页

[8][9] 同上,第132-133页

[10] 赵小华,郑维铭:《谈史怀哲的敬畏生命伦理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施韦泽有时也被翻译为史怀哲)

[11][12] 同[2],第134、47页

[13] 徐复观:《西方圣人之死》,载于《华侨日报》,1965.09.10

猜你喜欢

敬畏伦理生命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敬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