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2018-08-06罗丹

魅力中国 2018年24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人民十九大

罗丹

摘要:“美好生活”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人而言,美好生活的内涵都不同。目前,没有人给出一个确切定义与标准。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美好生活应该具备可选择性,应该是和平稳定的,本文分析了美好生活与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和宗旨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关键词:人民;美好生活;党的奋斗目标;十九大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句话,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美好生活是共产主义的追求。

“美好生活”是一种整体上令人满意的生活状态,关于美好生活,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袋中有钱,手中有书,杯中有茶,被人认为是美好生活;也有人宁愿放弃大都市的繁华,避世而居;还有人觉得,儿孙满堂才是美好生活。“美好”是价值判断,其判断标准,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当然,并不是说,美好生活完全没有标准。对个人而言,安贫乐道或者追求富足,都无可厚非;但若这种生活是被环境所逼、被现实所迫,而无法进行选择,那必然不是美好生活。

同样是节俭,对于富人来说是美德,对穷人而言则是责任。两种情况的区别就在于,一种是主动的选择,而另一种却是被动的承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好生活应该具备可选择性,这种选择上的自由,不仅限于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而且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

这恰巧是共产主义的追求,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们可以跟随自己的兴趣,上午打猎,下午钓鱼,晚上在火炉边研究哲学,讲的就是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第二,创造美好生活包含在我们党的历史任务之中。

在传统文化中,与“美好生活”意思最为接近的,当属“世外桃源”。一篇《桃花源记》,历经千年,仍让无数人为之心驰神往。如今,无论人文景观,还是生态环境,常德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桃花源里的城市”。然而,世外桃源的发端,并非良辰美景,而是“先世避秦时乱”。

避免战乱、维护和平,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有幸生在一个和平的中国,我们有幸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战争似乎很遥远,但仔细一算,新中国成立还不到70年。

放眼世界,十多年来,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相继爆发战争。而当下,叙利亚的人们正在遭受战火的荼毒。我们所处的并非一个和平的年代。古人为了躲避战争,最有效的办法或许就是隐居;现在却行不通了,因为地球都成了一个村。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即便身处异国他乡,因为拥有中国国籍,我们又多了一个护身符。这些年,多起突发事件之后,中国撤侨的速度震惊世界。人们感叹:也许现在的中国护照,还不能带你去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但是当灾难与战争来临的时候,它能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接你回家!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也成为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从1990到2017,27年间,中国军人海外维和多达3.5万余人次。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繁荣。

第三,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符合党的根本宗旨。

美好生活并非新词。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的二大设立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央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所以,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一开始就锁定了“现代化”和“共产主义”这两个关键词。

过去的三十多年,人民生活從十分贫穷,到解决温饱,再到基本小康。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日可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将开启。习总书记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的人民,当然有条件期盼更美好的生活。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于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需求有个体差异性,全凭个人喜好;而当前语境下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则是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来讲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时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给人民创造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不断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第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需要日益增长,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矛盾。那么,可否让人民减少一些期待和需要呢?

一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有个体差异性,有的人需要多一些,有的人需要少一些,这是个人的自由,但如果多数人都选择安贫乐道,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失去活力。就像现在的日本,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低欲望状态”,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也得不到刺激,经济也很难增长,整个社会陷入一潭死水的状态。这些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家电、汽车下乡补贴等政策,并且鼓励农民进城落户,其实都是积极的引导。只有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有期待、有追求,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另一方面,普通的个人可以清心寡欲,党员干部却必须积极作为。最近有个词很流行,那就是“佛系”,指的是一种“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心态。这种心态用在人生低谷期很管用,但用在工作上却不行。对此,人民网专门发文,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谨防“佛系心态”。

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迎接困难和挑战,敢于担当、勇于负责,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新时代,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重如山,视个人名利得失淡如水的干部才是好干部,也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人民十九大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为“十九大”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