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弱势群体子女早期教育探析

2018-08-06郭春秋

魅力中国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早期教育流动儿童弱势群体

摘要:城市弱势群体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对城市弱势群体的关注既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体现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对郑州市3-6岁流动儿童的早期教育状况做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由早期教育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最终提出有利于流动儿童早期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弱势群体;流动人口;流动儿童;早期教育

一、前言

城市弱势群体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其主体主要是由下岗失业人员以及由农民工群体构成的流动人口所组成。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对其实施帮助扶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对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但经济上的救助只能满足其一时之需,而对城市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环境进行改善,则是对城市弱势群体救助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长久途径。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城市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2002年3月,朱熔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之后弱势群体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城市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所谓城市弱势群体,是指在城市社会中,由于客观原因(经济、政治、社会等)以及主观原因(自身技能、文化、观念、身体等)而导致其在社会经济地位、物质生活水平等方面处于低层的人群。主要包括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体制内”较早退休的企业职工、效益欠佳企业的职工及农村流向城市的流动人口等。城市弱势群体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自身生存能力比较弱;二是生活水平比较低;三是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四是处于松散状态,组织化程度较低。

(二)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

流动人口,即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且在经常居住地居住时间大于半年的人口。严格意义上,它应该包括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即农村流动人口和城市间流动人口即城镇流动人口两部分, 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即农民工,这是目前流动人口的主体。

(三)早期教育的概念界定

早期教育在广义上是指人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阶段的早期学习,即0至6或7岁时期的教育。早期教育本質上是按照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智力潜能的充分开发和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教育。狭义上的早期教育就是指3-6岁的学前教育。本研究将早期教育界定为3-6岁儿童所接受的学龄前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早期教育、幼儿园(托儿所等)早期教育以及社区资源支持下的早期教育。

三、郑州市3-6岁流动儿童早期教育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流动家庭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般来说,儿童的家庭背景是父母提供的一种教育机会,家庭背景对孩子教育机会的影响表现在父母所拥有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1.流动儿童家长缺乏科学的早期教育观

早期教育观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教育方法和内容的选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家长鼓励和提倡孩子多学习书本知识而少玩或禁止孩子游戏,偏重对儿童进行呆板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儿童个性的发展,重视成人式理性的训练而轻视感性情绪情感的释放。

另一方面,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感性存在和主体性地位,忽略了孩子与成人之间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的差别,无视孩子的需要或兴趣爱好,直接站在成人的立场或角度来设计孩子的未来和生活;而有的把孩子视为“小皇帝”、“小祖宗”,孩子的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一概想办法满足,唯孩子的话语和命令是从。这些不正确的早期教育观实在令人堪忧。

2.流动儿童家长缺乏民主的教养方式

对流动人口来说,他们日常要忙于家庭的生存生活,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和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所以在实际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孩子家长虽然对于自身的教育方式方法有所认识和反思,但是仍然感到教育孩子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他们与孩子之间缺乏经常性和深入性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采用简单的放任或是单纯粗暴的方式较多,并且还存在打骂和体罚孩子的现象,惩罚、忽视型的教养行为较多,而缺乏民主的教养方式。

3.流动人口家庭为其子女提供的学习资源较少

由于流动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父母对孩子学习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流动家庭也没有真正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把早期教育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家庭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幼儿园教育对流动儿童早期教育的影响

1.流动儿童所在的幼儿园是条件较为简陋的私立园或“山寨园”

流动儿童所在的幼儿园大多是收费比较低廉的私立园。这类幼儿园有的已取得办学资格,但也有的是完全没有经过政府审批的“山寨园”或“黑园”,属于非法办学。虽然父母对这些私立园或“山寨园”也不满意,但是当前形势下,郑州市乃至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入园难”、“入园贵”的情形。而这些资质不全的幼儿园由于机制灵活而满足了流动家庭的需求如收费低廉、延时服务免费等针对性的保教服务。

2.流动儿童所在幼儿园的早期教育存在“小学化”倾向

一些幼儿园的教学存在明显的“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表现在:第一,教育内容上,一味的强调知识的学习,只重视读写能力和运算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孩子德、体、美、劳的协调发展。第二,在教育方法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背诵能力,无视孩子的自主探索和发现。第三,在教育评价上,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只注重孩子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不注重评价孩子怎么学的,是否有兴趣去学。

(三)流动人口所在社区的早期教育的影响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社区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居民素质也不高,直接影响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间合作的进展。表现在:一是有相当多的人在主观意识上认为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应由幼儿园及家庭承担,忽视社区在孩子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所应起的和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三方合作的困难;二是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不能全方面地满足到居民的生活和教育需求。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只重视各部门的职能分工,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相互协调和联动的机制。由于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早期教育与社区建设的发展不同步,造成社区在幼儿早期教育问题上的责任缺失。

(四)流动儿童早期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

表面上,流动家庭这种弱势群体地位的形成及其子女的早期教育现状,与流动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所受的非正规幼儿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然而从深层次上看,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二元经济结构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的调整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在转变,但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配置并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在教育方面,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投入制度,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经济发展进程中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很多流动儿童在随父母进入城市后,脱离了原有的教育系统而加入到城市教育系统时,城市流入地的教育系统却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去充分地吸收这部分流动儿童,只能由早期教育市场自行调节。这些流动儿童的教育权益保障问题成为教育部门管理的“盲区”和“真空地带”,导致其早期教育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四、改善城市弱势群体子女早期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学前教育中政府的职责

与城市儿童家庭相比,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濟地位较低,拥有的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等都相对较少。因此,如何让流动儿童享受到公共教育资源,是政府首先要承担的责任。

1.将流动儿童早期教育纳入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教育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政府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使城镇和农村的幼儿教育机构有合理的布局和覆盖面,尽可能满足城乡适龄儿童对学前教育的基本需求;同时要把维护流动人口的权益放在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也要把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中逐步解决,保障流动儿童能够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2.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扩大普惠性资源的投入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办园体制,需要由政府来主导,社会民众来参与。各级政府可通过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积极扶持提供普惠性服务的民办幼儿园,增加价格合理且质量有保证的幼儿园数量,以满足广大民众尤其是流动人口、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等城市弱势群体子女对早期教育的需求,体现早期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原则。

(二)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改善家庭教育条件

1.提高流动人口社会经济地位

流动儿童面临的早期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导致的。因此,如何弱化或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差异,使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生活和教育条件,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对政府来说,一方面可以采取对流动人口进行岗前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其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二是实行最低工资制,保障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三是要求企业为流动人口办理社会保险,增强低收入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的教育条件。

2.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第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则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游戏和学习场所。孩子身心发展,个性形成以及社会基本技能的掌握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然而流动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同时由于工作繁重,且工作时间长,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便把早期教育的家庭责任推给了幼儿园,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第二,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流动人口由于受自身教育程度的限制,缺乏科学的知识来教育孩子。目前,虽然家长的教育意识有所提高,但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所以,作为家长要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工作情况、思想水平、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同时幼儿园与社区也应多渠道、全方位的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克服传统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树立科学教育观念,进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三)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合作

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幼儿园,多为个人投资经营,规模小、资金有限、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均达不到正规园的标准和要求,且存在诸多健康和安全隐患。对此,幼儿园举办者应该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整改意见积极主动地做出相应的整改,消除幼儿园的健康安全隐患,同时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幼儿园的管理与教学。

与此同时,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要主动建立和完善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及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机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对于幼儿的早期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和同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挖掘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功能

1.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促进流动儿童及家庭的融入

对于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与生活,一方面社区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另一方面社区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帮助他们培养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社区要组织开展关爱和帮助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活动,以促进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对城市的认同,联络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和城市居民的感情,帮助其积极融入城市生活,促进社区融合和建设。

2.开辟儿童游戏场地,提供基础的游戏设施

流动人口聚居的社区环境脏乱差,几乎没有休闲场地,更别提健身娱乐设施。对社区来说,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或者专门开辟一块空地作为儿童活动区域,为儿童提供一些基本的游戏设施如儿童滑梯、跷跷板、攀登架、秋千等,为流动儿童增加彼此间的交流机会和游戏空间,丰富儿童的业余生活和课外活动。同时孩子们的彼此交流也可以帮助家庭获得一些社会资本,进而可以帮助流动人口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3.关注儿童生活,开展社区早期教育活动

社区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借助社会教育资源,综合协调各方的力量与资源,发挥社区在早期教育管理中的整合性优势。如与大学合作组织开展教育知识讲座,同时开展咨询会,有针对性的接受家长关于儿童教育的咨询;另外社区定期可以举办社区居民之间教育经验交流会,让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家庭有相互交流经验的机会,不仅可以改进家庭育儿方法,也可以增加流动家庭的社会资本。

五、总结

流动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不是家庭、幼儿园、社区或政府一方努力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各个方面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共同努力解决的一个现实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琳,王晓芬.中小城市0~6岁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J].教育评论,2014(03)

[2]杨茂庆,杨依博.美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

[3]徐晶晶.关注都市流动儿童早期教育问题 《中国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发布[J].上海教育,2016(25)

作者简介:郭春秋,女,汉族,1983年7月出生,河南南阳人,管理学硕士。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早期教育流动儿童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论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成长课堂”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我的关怀德育梦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