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文化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辐射性研究
2018-08-06樊婷婷
樊婷婷
摘要:“文以修德,武以修身,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走出社会时,能具有名家以爱为核心的道德情怀,具有以为社会作贡献为核心的责任担当,具有以刻苦钻研为核心的精神品质,具有以专业特长为核心的真才实学。”
关键词:名家文化;学生素养;探讨
一、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名哲先贤、科学巨星、骚人墨客、政治豪杰、军事奇才、民族英雄等层出不穷,光芒四射。不仅给后世留下永不泯灭的精神财富,而且在青山绿水、乡镇市井之间,留下胜不胜数的遗踪古迹。这些丰富多彩的名人名胜,已然成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名人名胜具有观瞻性、遗存性、分散性、相融性和综合性。它充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与所处的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融汇历史风貌、人物事迹、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于一体,寓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于其中,具有文化、文物、历史、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如在四川江油县城建成的李白纪念馆、安徽全椒的吴敬梓纪念馆、中山陵、杜甫草堂、岳飞墓、秦始皇陵等。
时代变化的步伐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更需以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重新调整,高瞻远瞩地寻找最佳的突破口,以演武公园的改造为例,把名人文化引入校园,未尝不是一件令人喝彩的举措!不是一种令人欣喜的创意!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当前,缺失文化的教育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他们倍感陌生、抽象、片面和异己的地带。精神的失落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底、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校园文化一旦缺失,学校就没有了灵魂和精髓。
将名人文化打造成思想精品,就是要充分利用、适当改造乡土文化形式,使之更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征。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学校的实际,让学生在学习参与中了解乡贤的文化魅力,感受家乡的经典文化,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紧扣育人的目标,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如黑板报、手抄报、网络、广播等载体进行宣传;通过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如主题征文比赛,主题手抄报比賽,主题演讲比赛,小制作比赛等,从外延向内涵全方位渗透,凸显时代文化,有深度,有传承,有连贯,使名人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应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活动文化建设中。
二、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与方法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把握全球化与民族化、传统与现代、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诸方面的辩证统一中凝练出的当代中华民族应有的生存样态和独特的精神气质。”[4]基于国际教育经验,建构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着眼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恰恰澄明了新时期我国合格公民应当具备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素质。这一内在关联充分显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
(二)从个性、社会性两方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应当涵盖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以个体的独立健全人格、自主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个性方面的核心素养;二是以个体的法律政治素养、伦理道德素养和公共行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方面的核心素养。对于我国学生个性方面核心素养的遴选,我们可以在充分把握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之上,有选择地借鉴国际教育经验。架构我国学生社会性方面的核心素养,则必须着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在彰显独特的中国文化视野的基础上,适度融入跨文化交往的关键要素。
(三)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须兼顾继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末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一系列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均不同程度地对我国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进行了澄明和规定。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曾反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实,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上述两种能力无疑也构成了我国学生在个性方面的关键素质。鉴于此,在构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时,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不同时期育人目标中反复强调的基本技能与关键品质进行梳理和反思,对于其中符合核心素养基本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予以保留。当然,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对这些关键能力和品格的原初意义进行细致考究,如果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我们还需要对其内涵的增加、减少和创生等做出深度分析和具体说明。
(四)将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条目细化为阶段性发展要求
要想真正发挥核心素养对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就必须将核心素养体系中高度抽象、概括的条目细化为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发展要求。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同一条目在不同学段学生中的发展要求应当彼此衔接、上下贯通,富有螺旋上升的意蕴。涉及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通常表征为必备品格。由于品格的形成通常以习惯的固化为标志,因此,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有关社会性方面的条目可以细化为不同学段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通常以关键能力为表现方式。就此,我们需要对列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每一个关键能力进行深入的学理研究,探索它们的要素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阶段学生在每一个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层面上的发展要求。
总之,主动激发、强化和保持自己的实践兴趣;研究生则应当能够将实践兴趣凝练、提升为具体的创业项目或科研创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