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奥运报道的文本式研究

2018-08-06胡宇迪

魅力中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叙事文本

胡宇迪

摘要:作为全民性参与的奥运会,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早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了文本的含义。媒体在报道北京奥运会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的叙事形象得到建构。

关键词:奥运;文本;叙事

作为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事,奥运会本身所承载的含义早已超越体育这个领域,扩散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每届奥运会除了能为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带来较大的收益之外,还能对国家形象和城市形象的品味多方位地进行提升,增强知名度及影响力。我国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作为大众性呈现的奥运会,其生产大众意义和大众快感,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固定的期待。可以说,奥运及其相关的媒介报道已成为了一种大众意义上的文化现象。奥运会经由媒体的阐释和塑造,已不仅仅是一次简简单单的体育盛会,而是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奥运会及奥运的相关活动的报道就成为了可解读的“文本”。

一、大国形象的构建

无论是纸媒体,还是电视媒体、网络,在宣传奥运会这一点上都着重提到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和理念,作为展示自身。沟通世界的一种方式。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来看,这句话并没有提到中国,表达的也是一种与中国没有直接相关的世界性的观念,从叙述的角度分析,这里面有一个隐喻和认同的概念在里面,将中国的存在和梦想同世界联系起来。叙述的内容指向世界,叙述者是中国,隐喻的含义是将中国人这个概念同“世界公民”的观念进行深层次上的互换。这是中国的奥运,亦是世界的奥运,从而达到认同的效果。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与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健康环保主题、科技主题,人性主题相对应,中国向世界表明,自己能够做得很好,对世界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从口号到理念,北京奥运及其相关报道都在叙述一个成长中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如同罗兰·巴特所指出的那样:“叙事出现在各种形式、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和各个社会中。它和人的历史相伴相生,所有地方,所有人都参与了叙事,叙事是跨国性的、超历史的、超文化的,它就在那儿,像生命本身的存在一样。”[1]奥运会其自身面向世界的性质决定了其本身的叙事必然是具有一种相对宏观和具有普适的特征的。

历史向人们呈现这样一种事实,即奥运会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梦想和复兴的愿望的。这其中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以及1988年的韩国汉城奥运会。在二战结束过后,日本的国际地位降到了最低点,并且由于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在经济等方面都处于崩溃状态,国民的自信心不足。东京奥运会上,日本在奖牌榜上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可以说初步实现了其目标。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韩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在当年的奖牌榜上,韩国排名第四,仅次于前苏联、民主德国和美国。本届北京奥运会,从气势恢宏的开幕式到奥运的联动直播报道,从奖牌榜的领跑到最终奖牌榜第一的位置,从国际巨星的云集到完美的谢幕,这一切同样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重新崛起。

大国形象的“叙事”构建是通过多重的媒介话语实现的,媒介的宣传和延伸在叙事形象的建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制度化的公共话语到报刊和电视的话语以及日常生活中活跃在网络上的“非官方的”闲言碎语,都在讲叙和答复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北京奥运会是什么样子的?”对国内观众来说,是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呈现;而对国外观众而言,则是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的形象通过“重叠”、“替换”、“隐喻”和“换喻”手法的再次确认。本届奥运会上,坐在电视前面观看开幕式的人们首先能够感觉到的就是整个开幕式是一次集体主义的狂欢和盛宴,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开幕式的安排上,导演及导播的思维都指向了一种大场面所带来的震撼以及随之而来的隐喻和象征作用的集中释放。中国古汉字的演化以及丝绸之路等段落都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文化和交流上将大国的形象直指人心,从而使观众达到深层无意识状态下的认同。

二、“互文性”传播

在當代的文化研究中,跨文化的、跨文本的研究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研究社会问题及媒体事件的方式。奥运是动态的文本,并且由于奥运与奥运相关的活动本身所饱含文本的多样性,形成了“奥运相关文本之间的接力”。这种“文本之间的接力”的互文性传播,使得奥运的传播效果实现了优化。一系列与奥运这个概念相关的文本相互作用,形成了穿插在时间线上的有机链条,共同为奥运着力凸显的大国叙事形象提供支撑。

就具体的文本而言,我们可以追溯到自中国申奥成功以来,中国在媒体上出现的与奥运相关的各种报道,以及影像节目起到了为奥运造势的作用,有助于大国形象的构建和认同。

历时态上,有很多奥运会之前出现的文本是在深层次呼应着奥运的概念的。《大国崛起》作为中央电视台在2006年11月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在本片中,列举了九个曾经强盛的大国或者现在在国际上首屈一指的大国,解读它们崛起的历史极其背后的原因。编导传达了一个这样的理念,中国也会如其大国一样重新崛起,片名和内容的全球化视野是把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形象建立在对以往强国兴衰的借鉴的基础上,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其后的《复兴之路》则是直接从正面阐述中国的大国特质形象。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专题片,均可作为奥运赛事正文本的一种铺垫。

中央电视台第五频道更名为奥运频道,《名将之约》这类与奥运运动员相关的节目,还有一些关于运动员训练和奥运场馆建造的专题片,同时在报刊上的奥运纪念物品的持续的广告效果等等都指向了奥运所传递的大国崛起的形象。在9月24日奥运会闭幕式过后,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在屏幕上发现奥运的踪迹。人们在对奥运的记忆进行整理和升华。目前热播的奥运纪录片《一个城市的奥运记忆》,从更多的角度来阐释这次的奥运,使之更符合一个大国的形象构建。

共时态上,奥运会举办期间,各个媒体都给予了奥运极大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的联动直播,将屏幕的视角深入到各个比赛场地。广播的持续关注,报纸特刊的出版,以及网络上的专题报道,都使得奥运在传播上成为了一次全方位,立体的传播,这是空前的传播盛会。社会在整体上呼应着一种关于奥运带来的情绪的积累和爆发。电视屏幕上诸多节目,如新闻、综艺、广告等等,都在媒体上同现实中的奥运会进行呼应。

注释:

[1]汪民安著.《谁是罗兰·巴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113页

参考文献:

[1]国家形象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张昆著,2005

[2]奥运百年风云[M].奥林匹克出版社,刘修武编著,1994

[3]奥运报道如何建构国家形象--以《人民日报》奥运报道为例[D].谢影月. 暨南大学,2006

[4]奥运报道的新大众时代——对社交媒体繁荣背景下媒介竞争格局的观察与思考[J]新闻与写作. 王佳航,2012年09期

猜你喜欢

叙事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